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三历史上册教案【第一篇】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参考资料,少熬夜!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参考资料,少熬夜!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初三历史上册教案【第二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参考资料,少熬夜!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策略: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策略: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教学过程预设: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导入新课: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新课教学: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血终究浓于水,引用-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知识回顾: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活动二:读读想想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回顾旧知,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图文并茂,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三历史上册教案【第三篇】经济大危机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二、要使学生认识: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参考资料,少熬夜!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1、危机爆发(板书)关于危机产生的
本文标题: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0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