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实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2020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合作探究1、指导观察。出示并介绍小猴。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参考资料,少熬夜!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2、换位观察。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3、学会判断。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三、活动交流1、“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2、“想想做做”第3题。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四、课堂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参考资料,少熬夜!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口算大赛6+30=60+8=40+3=50+7=3+90=20+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2.学习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3.学习竖式。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参考资料,少熬夜!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4.变式训练。(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三、巩固新知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六、教后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1、连加。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预设:28+34+22=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参考资料,少熬夜!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出示微课,对连加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加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2、连减。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预设:84-40-26=预设: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26)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预设:40+26=66,84-66=18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出示微课,对连减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三、巩固练习1、列竖式计算。46+25+17=75-28-19=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2、看谁算的对。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四、课堂小结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参考资料,少熬夜!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教学重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教法阐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学法指导: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6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