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散步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作文【推荐4篇】
散步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作文【推荐4篇】【导读】这篇文档“散步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作文【推荐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矮》教学设计与评析(修改)【第一篇】《高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目测比较,知道物体之间的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学会高矮排序,能把一组物体按高矮进行排序,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节选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从教材内容上看,教材安排了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辅读班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比高矮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活动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这个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比较紧密,通过活动体验具体比较高矮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初步感知高矮的存在→直观比较,探讨比较高矮的方法→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总结,体会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学生状况分析:辅读班共有6名学生,男女生各3名。其中3名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基本清楚,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另外3名学生语言表达还比较模糊。教学设计:一、初步感知“高矮”的存在1.导入:⑴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看看吗?1⑵出示CAI(课本第一幅插图:盲人爷爷过马路)⑶提问:①图上画了几个人?(生自由回答)②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帮助盲人爷爷过马路。师:两个小朋友虽然年龄很小,可是他们非常的乐于助人,看到盲人爷爷过马路很危险,就主动帮助他,同学们,你们认为两个小朋友做的好吗?你们愿意向他俩学习吗?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小朋友会是几年级的同学呢?为什么?(生:一年级,因为他们长的矮)师:小朋友长的矮,那谁长得比他们高?(生:盲人爷爷)⑷引出课题:盲人爷爷比小朋友们高,也就是说小朋友比盲人爷爷怎么样?(生: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高矮”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高矮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高矮),教学生齐读课题。二、直观比较,探讨比较人高矮的方法1、引入:⑴猜测: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高矮”的例子,现在老师想现场考考大家的眼力,我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请大家猜测一下,他们谁比谁长的高一些?⑵提问:到底猜测的对不对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出他们谁高谁矮呢?生:比一比。⑶验证:两名学生上台前比一比,验证猜测的结果。2、探讨比身高的方法⑴谈话引导:同学们真聪明,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很快发现了XX比XX高一些,小强和小丽也在比身高,让我们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比的?(CAI出示课本16页左2图的图例)师:他们两个谁高谁矮?生①:小强高。生②:小丽高生③:小强虽然看起来高,但他是踮起脚跟比,不能算。⑵师提问:①小强是踮起脚跟才比小丽高的,这样比公平吗?②那么你们认为怎样比,才能知道谁长得高一些呢?生①:小强要把脚放平再跟小丽比。生②:小丽也踮起脚跟。(3)师小结:看来我们还得让他们两人再比一比,请同学们看图,小强和小丽又比了一次(CAI出示课本16页右面的图例)。你们觉得这样比可以吗?为什么呢?生:可以,因为他们两人的脚都放平了。(4)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师问:比较身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师总结并板书:站在同一高度。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3、练习(1)拿出两个瓶子进行比较高矮;(2)CAI出示比较两棵树的高矮;(3)CAI出示比较长颈鹿和大象的高矮。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按高矮排序)1、“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有高矮,请你们上讲台来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1)按瓶子高矮排序;(2)用积木按高矮排序;(3)选部分瓶子和积木混合按高矮进行排序。[根据学生对(1)、(2)的掌握情况进行。]2、小游戏3请一个同学把全班同学按高矮进行排序,轮换进行体验实践。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比较高矮的知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同学们只要认真观察,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教学设计与评析MicrosoftWord文档【第二篇】“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2.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1.在分类中初步感知。出示:4+4+42+3+65+5+59+1+22+2+2+2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4+4+42+3+65+5+59+1+22+2+2+2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2.在观察中体会意义。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3+3+3+3=12)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3.在操作中加深认识。(1)按要求摆方块。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2)同桌互动。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4.教学“试一试”。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3+3+3+3+3。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创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出示第二个例题。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2.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师生齐读。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3.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4.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拍手游戏。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2.画图比赛。画△:每份画2个,画3份。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画○:每份画3个,画4份。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3.改写算式。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4.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评析:首先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认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课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对乘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考,促进学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四、课堂总结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评析:“课堂总结”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乘法概念去观察生活,既是对乘法概念回忆和加深认识的过程,又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熏陶过程。]《莫高窟》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教案【第三篇】——《莫高窟》教学设计及评析石桥镇官庄小学苏同双一、学习《莫高窟》的准备过程1、预习课文,搜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资料。(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为了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查找资料的方法。]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习?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1、“总导游”谈话引入。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建立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3、“导游乙”介绍“彩塑”。(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
本文标题:散步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作文【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4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