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人大代表源于群众、根植群众,本身就具有公众个人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代表模范带头的“领头雁”作用,放大聚合效应,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xx实践构建实用的履职平台机制,为社会治理打造“前沿阵地”。xx省xx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履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精细化管理、机制化保障“四化”要求,对现有代表工作平台进行提档升级,分层分级建立代表工作站(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点等各类履职平台1032个,常态化开展代表接待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协调解决问题、化解潜在风险,将代表履职“根据地”打造为社会治理“前沿地”。xx省xx县运用“代表工作站+”模式,大力推广代表工作站+社会治理、四大调解、法律援助。其中贤官镇创新矛盾化解网格化处理机制,成功打造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扩大,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等16个荣誉称号。构建活跃的代表活动机制,为社会治理架起“联通桥梁”。在疫情风险升级之初,及时推出“决胜小康我行动”之“社会治理我参与”子项目,围绕平安xx、文明xx、法治xx建设,组织和引导各级代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推进普法宣传,助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疫情防控稳定之时,全面启动“听民声、汇民智、促发展”主题接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引领示范,带动五级人大代表参与活动,接待群众和收集意见建议,搭建代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桥梁,唱响高质量发展“大合唱”,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贡献代表力量。构建系统的建议督办机制,为社会治理厚植“民意根基”。代表建议传达着群众呼声、凝结着人民期盼,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声音。面对此次疫情,代表们围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机制、刺激实体经济复苏、有效防范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科学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关爱基层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为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系统构建起主任领衔督办、专题查验督办、网上跟踪督办、双评引领督办、新闻发布督办“五位一体”机制,通过市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领衔督办、全方位查验办理成效、开展优秀建议和先进单位“双评”活动、按季度发布办理情况等有力举措,促进办理工作提质增效,让凝聚民意的代表建议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建全新的决策参与机制,为社会治理提供“刚性支撑”。依托代表的有效参与,在省内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依法防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决定》的实施意见,为实施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提供法治支撑;颁布具有xx特色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特别将“不食用野生动物”列入文明行为倡导;着手制定《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条例》等,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此外,泗洪、宿城全面推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政府决策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宿豫创设议案建议办理人代会票决制,将办理成效评定权真正交给代表;xx率先试行参与式预算,增强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泗阳搭建“述评问”刚性问政新载体,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多元的宣传引领机制,为社会治理汇集“聚合动能”。打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组合拳,唱响人大声音、展示代表风采,引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在《xx日报》开设《“联”出一片新天地》专版(已推出10余期)、联合xx电视台制作《人民的权力》专题片(已推出40余期),真情讲述代表故事,展现代表连心惠民、纾困解难的使命担当。在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兴媒体,推送形式多样的文章和视频,全方位展示代表积极作为、示范引领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小康决胜战中,专题推出《共同战“疫”人大代表在行动》《决胜小康展代表硬核力量》等系列报道,发出共同战疫倡议书和决战小康动员令,汇聚建设“强富美高”新xx的强劲动能。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协商式参与,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放大社会治理“公约数”。社会治理是各类主体平等地协调处理社会事务的多元共治,公众参与是根本基石。此次疫情防控的重大成果也充分展示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共同体治理模式的强大威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就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载体,人大代表具有天然优势,可以更好地寻求利益平衡点、求取最大公约数。以协商参与促自治。深化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常态化搭建活动载体,规范化运营履职平台,网络化拓展联系渠道,通过代表的广泛联结,营造有序参与的氛围,促进民主意识的觉醒,激活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擦亮社会治理的自治本色。以协商参与促善治。充分发挥代表收集民意、为民代言、集思广益的社会“传声筒”功能,完善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交办、承办、督办、反馈的全链条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与反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擦亮社会治理的善治主色。以协商参与促法治。拓宽代表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建立健全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搭建代表和群众参与立法“直通车”,同步完善法规评价机制,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基层对立法工作的呼声和期盼,促进科学民主立法,擦亮社会治理的法治底色。靶向式参与,发挥代表参与决策作用,聚焦社会治理“核心点”。社会治理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大代表参与治理要把握重点,有的放矢,紧扣社会治理的核心焦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看好财政资金“钱袋子”。严格审查财政预决算报告,客观审慎行使表决权。深化参与式预算,建立代表专家库和联席会议制度。当前特别是要促进防疫复工资金政策红利,如就业创业、税费减免、产业扶持等涉企涉农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落到明处。抓好安全生产“命根子”。充分借助疫情唤起的对“生命至上”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组织代表深入视察调研,深挖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短板,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在审议、表决、工作评议中始终把安全责任落实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守好资源环境“饭碗子”。夯实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吸取疫情爆发的经验教训,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网、筑牢生态安全防线屏障,把重要河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示范区的规划纳入各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范畴,全面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引导基层代表有效参与,打通生态环保的最后一公里。暖好民生实事“心窝子”。大力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建立“征集、筛选、票决、评价”全流程项目管控机制,推动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政府行权和群众意愿的精准合拍,将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跟进式参与,发挥代表监督促进作用,破解社会治理“老大难”。人大监督是最高层级的监督,也是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最有力的武器。探讨社会治理,必然涉及谁治理、怎样治理、治理效果如何“三问”,人大代表通过监督治理主体、督促科学治理、检验治理成效,实现全过程跟进式参与。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深挖根源、找准病灶,狠抓社会安全、严防社会风险、优化社会服务,特别是针对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在野生动物保护、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工作领域进行重点监督,全面补齐短板。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重点,组织代表通过专项监督、滚动监督、现场监督等多种形式,持续跟进、久久为功,大幅增强有效化解重大矛盾问题的能力,助力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效果导向。探索监督新模式,让监督长出“牙齿”并有力咬合,通过运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等刚性手段,增强对社会治理的监督实效。鼓励代表运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等法定权利,深入监督问政,倒逼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引领式参与,发挥代表模范带头作用,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人大代表源于群众、根植群众,本身就具有公众个人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代表模范带头的“领头雁”作用,放大聚合效应,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共性引领。倡导代表增强标杆意识和榜样意识,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的组织中,化身管理者或志愿者。当前仍是要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协助社区加强信息排查、服务独居老人、助力物资保供,同时积极参与普法宣传、学教活动,广泛凝聚社会向心力。从长远看,还要构建完善的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培养体系,拓展知情知政渠道,提高其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善于从人民立场观察和分析问题、从群众角度审视社会治理成效。个性引领。有效利用不同类型代表的特殊身体,发挥代表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突出各类代表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先进性和典型性。
本文标题: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8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