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郑贵青WHO:全世界任何时候都平均有140万医院感染患者美国:医院感染造成每年4.8万人死亡,增加开支达81亿美元(2006年公布)英国:每年有32万医院感染病例,其中5000例是致命的,每年造成10亿英镑损失我国:每年约有400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60亿~240亿元全球公共卫生难题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任何人(住院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等)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1、地点:2、对象:3、后果:要点:一、(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在医院内发生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主要指病人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s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判断医院感染的原则时间:有潜伏期的:住院日>平均潜伏期无潜伏期的:>48小时部位:不同部位病原体:新的病原体新生儿在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二)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内源性感染(不可避免、难以预防)外源性感染(可以预防)★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autogenousinfection),是指各种原因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主要是指在病人体内或体表定值、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治病。当人体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时,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可引起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或可预防性感染,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染途径传播给病人而引起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s病原体的来源?空气医务人员器械患者体表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感染链的存在;医院布局不妥和隔离措施不健全;消灭病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其他危险因素存在,如:插入性(侵袭性)操作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等。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当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构成感染链,导致感染。(一)感染源1、已感染的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病原微生物从感染部位的脓液、分泌物中不断排出,他们往往具有耐药性,而且容易在另一易感宿主体内定值。此外,病原携带者也是另一主要的感染源。2、患者自身、肠道、上呼吸道、皮肤、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黏膜上寄居有人体正常菌群,或来自环境并定值在这些部位的微生物,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自身感染或成为播菌者。3、动物感染源。4、环境贮源。感染链传播途径易感宿主感染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原因客观原因(难以预防)主观原因(可防可控)客观原因:1、易感人群集中,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2、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主观原因:滥用抗生素。小结:医院感染的原因存在感染链医院病人集中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感染机会医疗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使用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增加、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医院管理不完善或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三、医院布局设施合理,阻断感染链四、人员控制五、合理使用抗生素六、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无菌技术灭菌消毒关键措施有关概念清洁(cleaning):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常用方法:水洗、机械去污和去污剂去污。适用范围:医院地面、墙壁、家具、医疗护理用具等物体表面和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处理有关概念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达到无害化。有关概念灭菌(sterilization):运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物品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的过程。概念的鉴别消毒—相对的,不一定达到无菌的要求。灭菌—绝对的,一定可达到灭菌的要求。一、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热力消毒光照消毒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过滤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干热:燃烧、干烤湿热:煮沸法、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日光曝晒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膜和细胞壁,从而导致其死亡。干热法:相对湿度<20%湿热法:水、水蒸气干热1、燃烧法用途(1)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2)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地方消毒时,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注意安全:锐利器容易变钝。干热2、干烤法用途:玻璃、金属、搪瓷、油脂、粉剂、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灭菌温度:160℃—2h170℃—1h180℃—30min湿热3、煮沸消毒法适用:耐湿、耐高热物品。要求:100℃,10~15分钟,热抗力极强的需要更长时间(如:破伤风杆菌芽胞需60分钟才可杀灭)消毒前物品洗净,全部浸没水。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水中加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增强杀菌作用,还有去污防锈作用。消毒中:煮锅加盖、水沸计时、加物重计。消毒后:无菌取出、取出即可、过时重煮(4h)、勿泡水中。湿热4、压力蒸汽灭菌法是一种临床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利用饱和蒸汽在一定的压力下所释放的潜热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芽孢和病毒的方法。特点:温度高、穿透力强、效果可靠。用途:耐高温、不怕潮湿的物品。压力蒸汽灭菌法的注意事项物品先洗净擦干包装包装不宜过大、过紧(体积30*30*50cm)勿装过满、留有空隙(不超过90%)有盖容器开盖、有空容器开孔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冷却时间>30min)定期检测灭菌效果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物理检测法:留点温度计化学检测法:化学指示卡或指示胶带(最常用)生物检测法: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指示剂(最可靠)物理灭菌法:二、光照(辐射)消毒法利用紫外线或其它一些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而死亡。日光暴晒法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光照法1、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来杀菌用途:常用于床垫、毛毯、书籍、衣服等消毒。方法:将物品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2、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使病原微生物光解变性和臭氧的强氧化作用杀菌可杀灭杆菌、病菌、真菌、芽胞等用途: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和液体消毒消毒波段:250—270nm(254nm)2、紫外线消毒法(续)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有效照射距离为≤2m时间30—60min物品表面消毒紫外线灯管: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有效照射距离为25—60cm,时间20—30min注意事项保持灯管清洁;一般每两周1次,用9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条件:温度20~40℃,湿度40%~60%消毒时间: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作好记录: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h加强防护:保护眼和皮肤,照射后应通风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强度70µw/cm2,方法:紫外线强度仪、化学测试法、生物学测定(每月一次)2、紫外线消毒法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根据物品性能和病原体特性选用合适的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测比重调整浓度,性质不稳定者应现配现用物品应先清洁、干燥,后需全部浸入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浸泡法(immersion):擦拭法(rubbing):喷雾法(nebulization):熏蒸法(fumigation):(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如戊二醛、过氧乙酸、30%—40%甲醛中效类消毒剂:不能杀灭芽胞,如乙醇、碘伏。低效类消毒剂:不能杀灭芽胞和部分细菌、病毒、如氯已定。范围: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种类: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84消毒液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用于被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用时30分钟以上注意事项:含氯消毒液:高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为高效消毒液,低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为中效消毒液。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应现配现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等的消毒;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净。范围: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等浓度:70%~75%注意事项:乙醇密闭保存于避火处;不适于手术器械灭菌;使用浓度勿超过80%;有刺激性,不宜用于粘膜及创面消毒。范围:皮肤、粘膜、创面、物品等用浓度:0.5%~2.0%:皮肤消毒;0.05%:粘膜、创面消毒。注意事项:碘伏避光密闭保存于阴凉、干燥处;宜现用现配;皮肤消毒后勿需乙醇脱碘;不能消毒金属制品。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方法洗手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42WHO关于洗手或手消毒的六个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2.摘除手套后3.进行侵入性操作前4.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5.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到干净的部位6.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后(包括医疗器械)
本文标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9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