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蜜蜂》教学设计【汇编4篇】
写作好帮手1/12《蜜蜂》教学设计【汇编4篇】【导读】这篇文档“《蜜蜂》教学设计【汇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蜜蜂》教案【第一篇】《蜜蜂》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一、教学目标: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二、课前准备:生字卡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写作好帮手2/12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1、循序渐进读课文。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2、互帮互助学生字。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3。按序逐段来反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4、呼应导语。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三、指导写字写作好帮手3/12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蜜蜂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见教参116页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2、学生汇报。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写作好帮手4/12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二、初读课文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三、理解课文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验证内容验证过程验证结果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3、质疑(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写作好帮手5/12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四、总结: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五、作业1、完成相应习题。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板书设计26、蜜蜂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蜜蜂》教案【第三篇】活动目标:写作好帮手6/12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通过狗熊行走、喝蜜、躲藏等游戏情节,了解乐曲结构,感受A段、B段、C段乐曲的不同性质。2、在熟悉乐曲基础上,尝试为乐曲配乐器进行演奏。3、培养幼儿大胆表现音乐,体现音乐节奏的快乐。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1、曾组织幼儿观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小熊的外形特征,模仿熊走路的动作。2、录音机、磁带;幻灯机、幻灯片;蜜蜂头饰一只。活动过程:一、熟悉乐曲,了解游戏情节1、教师讲述游戏情节:小熊来到树林,意外地发现了一罐蜂蜜。正当它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蜜蜂追来了,小熊吓得赶紧躲起来,一动不动。最后它趁蜜蜂打哈欠不注意的时候,赶紧逃回了家。2、教师边放乐曲边放映幻灯片。二、欣赏乐曲,分解练习动作1、小熊是怎样走路的?(教师做熊妈妈,带领幼儿随A段音乐合拍地模仿熊走路的动作)写作好帮手7/122、小熊和喝到香甜的蜂蜜,它心理怎么样?可以怎样来表现?(引导幼儿按B段乐句表现小熊和蜂蜜后的满足感,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神态及动作来表现,如抹嘴、拍肚皮、添嘴等)3、小熊偷吃蜂蜜被蜜蜂发现,心里感觉怎么样?它是怎么躲藏的?①引导幼儿用静止的动作及恰当的神态表现小熊紧张、害怕的样子。如:一头扎进树洞里、躲在树后、跳进草丛、闭上眼、抱着头等。②请个别幼儿表演躲藏动作。教师有意识地请做得好的或作的与别人不同的幼儿表演,并启发他们用语言说明自己的动作,如我害怕得浑身发抖等。③集体跟随C段音乐做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小熊躲藏的姿态以及恐惧感。三、完整地跟随音乐做游戏1、教师提醒幼儿根据乐曲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注意动作的合拍、协调。2、教师表扬富有创造力的幼儿,并请他们将创编的躲藏动作及表现得恐惧感神态表演给大家看。3、教师戴上蜜蜂头饰扮演蜜蜂,幼儿扮演小熊,共同进行游戏。在乐曲快结束时,教师以追捉形式督促幼儿快速回到座位。写作好帮手8/12四、音乐与乐器探索1、出示三段节奏普,让幼儿在乐曲ABC段中找出相符合的节奏。2、尝试大胆地跟着音乐拍打节奏。3、聆听三种乐器的音响特征,选择合适的乐器配合音乐4、乐器探索与熟悉5、乐器合奏:熊和蜜蜂活动反思:这一节活动带给我的反思很多,我想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个人音乐素养也提出令人较高的挑战和要求,只有老师自己投入地表现,才能使幼儿获得启发、受到熏陶,在热闹中也仍有所获。蜜蜂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要求: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写作好帮手9/12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1、看拼音写词语:páicǎimìjīngyà()()()2、根据意思写词语:离得很近——(附近)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3、反馈。(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写作好帮手10/12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②“他”指谁?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因为列宁想()可是()所以列宁就()。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写作好帮手11/12(1)第三段有几句话?(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四、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2、选做一个问题:用自己的话写一写:(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3)第2题用图配文。写作好帮手12/12
本文标题:《蜜蜂》教学设计【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06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