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精编说课稿【参考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8精编说课稿【参考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精编说课稿【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说课稿【第一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先课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探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方法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常用方法。同时“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是又是接下来学习等边三角形知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知识,更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材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好文档,供参考2/18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能运用它们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计算问题。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观察、同组间学生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期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其运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培养。三、教法与手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教学法,利用分组活动,组间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的探究的层层深入。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好文档,供参考3/18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四、学法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结合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采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培养观察力,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③设问: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引入新课)(二)实验探索、得出猜想:好文档,供参考4/18①动动手:让同学们用剪刀在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思考的结论最多。(设计意图: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填写导学案。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集思广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发现。)②得出猜想: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B=∠C(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即组间交流补充,引导归纳提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1、结论(2)∠B=∠C你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好文档,供参考5/18(1)语言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怎样论证这个一命题的正确性呢?①为证∠B=∠C,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以∠B、∠C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②探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设计说明:以上过程分小组讨论,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作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利用展台展示各小组不同的证明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结论(3)(4)(5)你也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1)结合性质一的证明鼓励学生证明总结的命题(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三线合一”的几何表达: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①(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好文档,供参考6/18②(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2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各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小组竞争的方式,参照性质1的探索完成本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通过本性质的探索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四)实例剖析、巩固新知: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2、例2: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B=30(1)求∠ADC的度数(2)求∠BAD的度数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解:(1)∵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已知)∴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义)(2)∵∠BAD+∠B+∠ADB=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180°-30°-90°=60°好文档,供参考7/18(设计意图:设计例题1巩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例题2主要是体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这两个例题作为课本上的例题是基础新知的巩固,要求能正确的写出解题过程。)(五)、课堂练习、总结所得:1、先完成课后81页练习1、2、3、4题(设计意图:作为课本上的练习题的完成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2、学以致用:(设计意图:让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7°以后,并没有测量∠C,就说∠C的度数也是37°。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好文档,供参考8/18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从数学回到实际生活,自然地渗透数学作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3、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巩固所学知识。A(六)作业布置、深化提高:1、课本P84:习题、2、3;(必做题)2、(思维发散)选做题已知:如图△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求证:∠ACE=∠BC六、板书设计说课稿【第二篇】一、教材分析《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好文档,供参考9/18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二、学情分析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好文档,供参考10/18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2、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细心观察大自然,学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五、说教学过程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体现以下三点:(一)补充媒体资料,有效激发情感。语文课中“文”的理解往往与“情”交织在一起,所谓“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媒体、作者和背景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较好理解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好文档,供参考11/18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进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础。(二)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多样的读写练习:1、拓展情景说话练习:本文中作者望着繁星,浮想联翩,我们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如“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2、加强学生的读写实践,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好文档,供参考12/18空的情景,写出感受。在交流评议后,教师总结出蕴藏在其中的独到的写作方法,以此借鉴、运用。优秀说课稿【第三篇】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能力目标:1、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2、分析人物语言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矛盾冲突好文档,供参考
本文标题:精编说课稿【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13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