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参考资料,少熬夜!鲁迅《风筝》教案设计【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鲁迅《风筝》教案设计”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篇1:鲁迅《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三、教学难点: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4.全文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四、课文精讲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1.意蕴丰富深刻2.构思精巧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4.语言精当5.联想的运用六、引导讨论: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参考资料,少熬夜!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七、教师小结: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光顾着玩,因为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八、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写1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没能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2在教学环节中:过于突出介绍作者;另外选取的听读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环节的设置不够新颖。3整个教学还是属于传统式的,没有渗透新课标理念。篇2:鲁迅风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教学难点: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主要教法:讲读、质疑、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参考资料,少熬夜!1、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正音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三、走进课文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1、说病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风筝”——惊异、悲哀)2、探病因: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3、分析病情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4、治疗经历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失败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失败5、对症下药:“心病还须心药医”,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6、建立病历档案(以“风筝”为线索再次梳理课文)四、合作探究从“风筝”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同桌合作完成。五、拓展延伸“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参考资料,少熬夜!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六、课后思考反省一下,你犯过令你痛心的错误吗?你有过惨痛的教训吗?像鲁迅一样,把他们写下来吧!七、板书设计篇3:鲁迅《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三、教学难点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参考资料,少熬夜!(三)、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生字教学shíhuángsè什物惊惶瑟缩shù宽恕chàlíngdīngxiánwùbǐ丫杈伶仃嫌恶可鄙zhìnüèdu掷虐杀堕yì苦心孤诣qiáocuìmúwúgōngchéng憔悴模样蜈蚣惩罚多音字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模样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五)课文分析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参考资料,少熬夜!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内容二、分析文章(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文标题: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16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