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政协理县委员会关于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专业技术人员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政协理县委员会于2006年10中旬,组织部分州县政协委员、深入教育、卫生、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和单位就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形成的建议报告于后: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基本现状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努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引进、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了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符合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2005年底,全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036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396人,初级职称606人。教育、卫生、农牧其他等系列分别为646人、198人、103人、87人。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有66个事业单位共设置专业技术岗位1272个,其中正2高级2个,副高级121个,中级532个,初级617个。与改革前相比,高级岗位增加90个,中级岗位增加136个。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设置为契机,使其我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一是增加了中、高级岗位设置,为解决评聘矛盾找到了突破口,为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二是增大了乡镇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的比例,以满足生产一线的需要。三是根据省、州的有关规定,出台了新政策,即在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时,外语和计算机暂不作要求。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得到优化,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那些为理县作出贡献的年老、体弱多病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同时也空出职位和职称岗位,有利于补充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专业骨干人员。截止2006年9月,全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计883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71.15%。从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3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2%;中级职称27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1.6%;初级职称57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4.2%;目前,7月至9月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28人未聘用。从年龄结构看,全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有543人,占61.5%;36岁至40岁有159人,占18%;4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81人,占20.5%。从专业系例分布来看,教育系统55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63%;卫生系统15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7.6%,农牧系统8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9.1%;其它系统9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10.3%。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3(一)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全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83人,与设置的1272个专业技术岗位比,还缺389人。由于缺岗现象较为严重,一些技术工作无法开展,全县整体技术力量显得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队伍层次结构偏低,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7人,仅占4.2%。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紧缺,缺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挑大梁的高、专、尖人才,部分专业(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二是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受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我县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县级单位,而服务在乡镇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三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我县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占总量的80.6%,而农牧水利仅占9.1%,这与现代农业发展很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两头大,中间小,可能会出现断代现象,高级人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三)人才难以稳定,人才引进难。我县经济基础薄弱,人员待遇低,生活、工作环境条件较差,加之住房等问题难以解决,因而难以留住有特长的特殊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难以稳定,有的不辞而别到内地条件好的地区工作。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紧缺特殊人才不愿来我县工作,每年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时,本科毕业生很难招到,只好降低学历引进。4(四)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有部分专业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价值,没有看到当前的大好形势,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进取精神,加之知识层次浅,结构单一,普遍缺乏现代高新科技知识,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五)事业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事业人员核定工作经费标准较低,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专业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施展其才能。如县医院缺乏必备的CT、彩超等诊断设施,既造成病员流失,同时也加重了病员和财政负担。(六)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一是人才使用效率较差,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得不到真正体现。三是在专业人员的流动上,人才单位所有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编制、身份、学历等依然是制约人才的“瓶颈”。三、几点建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要爱才、惜才、用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训机制,着力提升人才素质5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重点,对具有高级职称或某方面有专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由组织、人事部门建立特殊人才信息库,进行重点培养,跟踪管理,使其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培训网络体系;要大力推进培训机制创新,建立组织、人事、主管部门各单位三方共管和分类管理的管理机制,培训与考核评先优评等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县财政、单位和个人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等三项机制,确保培训工作正常运转;积极推进培训方式创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更新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围绕我县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对全县各条战线专业技术岗位缺什么、需要什么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本着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主能力,主实绩、主贡献的原则,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我县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既可专职、也可兼职,既可长期调入,也可短期服务。要把引进人才和引进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要用感情、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要对引进的人才给予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对引进的优秀急需人才,职称随到随聘,并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实行低职高聘,要拿出一定的专业技术职位在县内外实行公开招聘,真正把优秀人才引6进来。想方设法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就业、入学等问题,营造人才成长、成熟、成才、成功的宽松环境。(三)深化改革,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通过考试考核的基础上聘用,对某些重要职位实行公开考聘,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制;要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定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评审标准,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对技术岗位设置进行宏观控制,妥善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与用人单位的评聘矛盾,在科学设岗的前提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才位相宜,用当其长,打破学历,资历界限,调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四)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奖与罚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激活,增强人才创业动力。设立科学技术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着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形成重实效、重贡献的分配制度,使人才贡献,绩效与其报酬挂起钩来,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和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定期开展表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重视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的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专业技术人才享受“人才之家”的温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制度,通过领导干7部的关心、帮助,增强人才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管理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格“进口”管理,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的进人机制;在用人管理上建立“签约上岗、明确责任”的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量化考核和群众考核“三结合”;建立“从严考核,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畅通“能出”渠道,加强“出口”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解聘制度,推行试用期制,通过畅通出口实行人才配置动态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通过跨单位、跨行业聘用,促进人才资源深层整合;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锻炼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四下乡”支教、支医、支农等行动,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作风、能力水平,有效推动专业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六)加大投入,确保人才作用的发挥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逐步加大各项必需的经费投入,添置更新硬件设施。加强项目储备和争取实施工作,以项目为连接点,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人才的培训、引进和稳定,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本文标题:人事制度改革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1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