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说“木叶”》教案(精编5篇)
好文档,供参考1/21《说“木叶”》教案(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说“木叶”》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好文档,供参考2/21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好文档,供参考3/21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好文档,供参考4/21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好文档,供参考5/21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好文档,供参考6/21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1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好文档,供参考7/21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1篇鉴赏性小论文。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好文档,供参考8/21人。巩固延伸2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示例(一):梅①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②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示例(二):柳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客舍青青柳色新——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好文档,供参考9/21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示例(三):草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说木叶》教案3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好文档,供参考10/21察“木”的特征的。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髓。教学难点: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体读法。一、教学导入: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二、预习诊断: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好文档,供参考11/21绵密、情意缠绵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好文档,供参考12/21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1、朗读这三首诗词。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好文档,供参考13/21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潇湘神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长相思·雨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好文档,供参考14/21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菩萨蛮·落梅孙舣一声羌管吹呜咽,玉溪夜半梅翻雪。江月正茫茫,断桥流水香。含章春欲暮,落日千山雨。一点着枝酸,吴姬先齿寒。六、你同意作者
本文标题:《说“木叶”》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24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