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新员工入职方案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姓名:戴成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指导教师:严燕;方洪锦20070601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作者:戴成兰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严加红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两种模式2002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按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程度的基本标准可划分为专门性人力资源开发和通识性人力资源开发.开发专门性人力资源的教育称为专才教育,侧重于系统传授学科专门知识和技能,教授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知识,强调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开发通识性人力资源的教育称为通才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本文对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进行了讨论。2.学位论文蔡岚面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联盟研究2009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大力开发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宏伟大业需求的科技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分析了美国、欧洲和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以及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文引入大学联盟理念,选取了国际工程教育协会联盟(IFEES)、跨国八校联盟(GEE)、美国CIC大学联盟、德国TU9大学联盟、法国巴黎高科,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国教育部直属工科院校协作组等作为大学联盟案例,比较研究其不同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在借鉴上述案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面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联盟的创新模式,包括组织章程、管理体系、内部运作方式和外部支撑体系等主要构成要素,以及促进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等。该模式或许可供我国高等学校实施大学联盟以开发科技人力资源以一定的借鉴意义。3.期刊论文郑雅萍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华东经济管理2003,17(4)本文探讨了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树立人力资源开发是后勤社会化改革重要内容的新理念,探索和研究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4.期刊论文潘小玲.罗芳.PanXiaoling.LuoFang加强高校教师创新意识与人力资源开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6)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21世纪创新教育的根本.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创造资源开发环境,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职能开发、品牌开发与特长开发,这些均是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5.期刊论文刘志成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理论月刊2004,(2)文章从国际国内发生的新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并对建立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体制进行了思考,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有所引导,有所帮助,有所促进.6.学位论文吴洁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2005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重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的:“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高等学校作为我国最大的人才集聚地和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在我国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著作和论述颇丰,但从出版的成果来看,大多偏重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对于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已出版的文献来年看,主要偏重于高等学校这个事业组织对本校的在职职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提高学校本身的竞争力。但作为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高等学校,搞好教学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其中心工作之一。因此,可以说,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能仅限于职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应该并且重点放在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节约企业的培训资本。但是较为遗憾的是,怎样开发高等学校学生的人力资源,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基于这一现实,本文试图就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实证分析研究,为我国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论文在写作方法上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并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对多种多样人才的需要,在经济学上称此现象为人才结构性失业,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力度远远不够,尤其忽略了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根据问卷得出的结果找出了从思想观念,培养模式,评估体系,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原因,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上升到全社会的终身教育。本论文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及其管理理论体系,揭示了研究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内容,对策,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把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把自然资源财富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制度及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结构性浪费,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期刊论文姚则会.纪光欣.YAOZe-hui.JIGuang-xin论组织文化与高校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2)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首要因素.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重视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成为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前提条件.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功能,成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和必然选择.8.学位论文黄思平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分析——以S市为例2009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推动力,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现状,改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S市8所公立高校中的教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这8所高校分为4类,每一类2所:一为研究型大学——两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985大学和211大学各一所);二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两所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S市地方重点大学;三为教学型高校——两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升格的,以本、专科教学为主的S市地方本科院校;四为高职高专——两所S市属高等专科学校。研究者选取了年龄、性别、学历和职务四个变量,对这8所高校人力资源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年龄结构上,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平均年龄为41.5岁,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为44.69岁,高校人力资源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性别结构上,教学研究人员中,男性总体多于女性,但比例已经非常接近,男性占54.22%,女性为45.78%;管理人员中,男性比例稍多,男性占总体的56.66%,女性为43.34%。学历结构上,教学研究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已占半数,为50.64%,本科学历占33.24%,其余为专科和专科以下;管理人员的学历相对较低,本科为总体的39.70%,研究生为21.17%,专科为20%,专科以下16.14%。职务结构上,教学研究人员中,正高职务者为11.54%,副高职务为27.85%,其余为中级和初级职务,高校教学研究人员的职务等级偏低;管理人员中,正高职务占6.85%,副高职务占15.49%,其余为中级和初级职务。如果和美国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相比,我国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性别结构中女性比例较高,学历结构中学历层次偏低,职务结构中正高职务者比例较少。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务结构特征,本研究提出了若干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政策建议:健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的性别平等;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学历层次;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本研究主要是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硬结构”,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高校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如何对高校人力资源的“软结构”,如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分析,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索。9.期刊论文孟益宏对高校共青团参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3,(2)高校青年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力量.本文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参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并就其内涵阐明了自己的观点.10.会议论文张顺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2004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把重视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理念,而进行自我开发式培训、自我化管理和建立创新的用人机制是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c66c2b3e-d30c-4b23-a636-9e3b009f0968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7日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新员工入职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3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