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创设情境先声夺人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艺术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14年7月第29期Jul.2014NO.29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一词怎么教学呢?有的老师:让学生抄词语手册的解释,找它的近义词,然后就要求记下意思。这个词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想好了请你用几句话说出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放电影”,勾勒画面。接着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请听刘姝瑶同学描述的画面———“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利用想象来链接学生的生活,说出画面,再现学生的理解,这样品味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实际上是在说出画面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二、说出结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着力于让学生感受连句构段的方法,理解语言的结构、感悟语言运用奥秘。像四上《蟋蟀的住宅》一课,写蟋蟀“选择住宅”有这么一段话: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关注语段结构可这样设问:①课文的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就可以了,为什还要写别的昆虫?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写了两部分内容,前部分写的是“别的昆虫选择住宅”,后部分着重写的是“蟋蟀选择住宅”。②两种昆虫的不同之处什么?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前者强调的是“随意而安”,后者强调的是“慎重选择”。③哪些词语体现了“别的昆虫选择住宅时的‘随遇而安’”?哪些语句体现了“蟋蟀选择住宅时的慎重”?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不费功夫”、“毫不可惜”体会别的昆虫是如此的“随意而安”;抓住关键词“慎重”、“一点一点”来体现蟋蟀对选择住宅的讲究、认真。④作者把别的昆虫选择住宅和蟋蟀选择住宅放在一起写,作者是什么用意呢?要让学生感悟这样写对比鲜明,突出强调蟋蟀对选择住宅的慎重和讲究。以上几个问题,没有过多的内容分析,没有过多的一定要谈感受感悟,而是扎扎实实地说出语段结构时,学习语言运用。三、说出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像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手法编写奇妙的情节,曲折的故事。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就有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质,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方法理应有异。如:《鲸》一课: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又经过了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和欣赏文本的语言,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段的内容,学生说是“大”、“庞大”、“巨大”、“硕大”、“超级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描写鲸鱼之大的,并划出句子。在分析讨论后,发现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为了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科学,教师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品读,揣摩,发现,交流中,懂得说明文语言的表达要讲究准确科学周密。这样的教学紧扣了说明文的特质,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说明文的过程,揣摩说明文的特点,这怎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四、说出动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必须在教学中落实和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要强调在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阅读教学应该走出内容分析的逼仄,要克服重意轻言轻用之弊习。要从重内容分析转向着力揣摩文章的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轨道上来。如四下的《乡下人家》一课,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dǎo)衣,它们也从不吃惊。这描写“鸭子觅食”的镜头。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游戏”、“扎”、“觅食”三个动词,描写出鸭子觅食的形象。请你也试着回忆鸭子在戏水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请快速把你想到的动词写在插图旁边。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句式,把想到的动词连起来说一说,就聆听到这些精彩的发言———瞧,石桥旁边,绿树荫下,一群鸭子游过来了,他们一会儿拍打着翅膀,摇动着尾巴,一会儿伸长了脖子嘎嘎嘎地欢叫,过了一会儿,又把头迅速伸入水中,叼起一条小鱼美滋滋地又游走了。在教学中,我们揣摩表达,学习表达,实践表达,就是在实践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总之,在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习主体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应学什么以及相应的学习策略。教者应该巧妙运用教材,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创设情境先声夺人———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艺术戚艳红(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本文从引入地理故事、引用谜语民谚、借用诗词、关注实事热点、借用多媒体教学等五方面,总结了课堂导入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心得,阐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关键词:地理情境;地理课堂;导入;学习兴趣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25-02125--Copyright©博看网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彩的设计就像一粒小石,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节课的状态中缓过来,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共鸣,会让地理课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境界。这就像著名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子镇住台脚,抓住观众。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一、引入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入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比如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熟悉的故事就有了弄清楚季风的欲望,带着兴趣去学习,自然热情高涨。最后我在结束时又把诸葛亮借东风的问题作了一个分析,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原来可以渗透到那么多的领域,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很多知识与地理的密切联系。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系了。二、引用谜语谚语启迪思维,打破沉闷气氛引入谜语谚语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轻松接受知识。比如在省级行政规划的辨别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谜底是什么省份?首先我说:“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顿时大家思维活跃,有的同学展开想象,立马回答道:“开封”,下面有同学很快提出:“是省区,不是城市”。经过大家的你说我解,终于给出了谜底:江苏。除此之外,在下课前我还给出了很多省区的谜语,这样,学生的地理课堂还会延续到课后。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们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在学习中加以引用可以调节气氛,加深印象。比如在讲述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时引用“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句民谚直接把西北温差变化的特征描述的淋漓尽致。再如讲锋面时可以引用“恶风必有恶雨”、“风是雨头”。所谓“恶风”、“恶雨”就是大风、大雨的意思。风大,表示空气有移动,空气移动了,就会有机会生成锋面和气旋。另外,在春夏季节,大风很可能是气旋、锋面及台风过境的前兆,因而有“恶风必有恶雨”及“风是雨头”的说法。三、借用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古诗、古词是古代文学体裁,它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教师借用情感语言,可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例如:通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气候垂直变化和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在讲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和地形时,可借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山高,谷深,水急的地形水文特征;在讲我国跨世纪三峡工程时,借用“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诗词,来说明三峡水库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几代中国领导人建设三峡工程的夙愿和建设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又如借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点出长江三峡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这些优美的古诗词,使教学信息传递艺术化,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用诗词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这样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四、关注地理热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历史责任感用时事材料导入地理新课,不仅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把生活中的实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让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讲领土时,我举了香港回归的例子。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1982年,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并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了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权和治权。通过地理实事的介绍,既学习了知识,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了爱国热情。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五四会议上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加强了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为国家奋斗的决心。五、借用多媒体创设动感教学,培养直观能力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很多需要用到多媒体,它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方式变得具体、鲜活、直观。直观演示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感知,有更直接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空间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创设直观演示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问题的掌握和理解。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教学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天阳高度角,是重点又是难点。若用平常的讲述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把这一深刻的问题直观化,容易化,我根据教材的编写原理,设计成交互式flash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可以直观的看清地球公转运动在近远日点的快慢,能清楚地观察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中二分、二至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所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一目了然。如此复杂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跟着动画观察、体会,顿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上自然就事半功倍。当然,地理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每次上课都用“今天,我们来学习……”未免有点单调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情境,设计出新鲜而符合教学实情的导入;设计出能让学生加深课
本文标题:创设情境先声夺人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37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