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精编5篇)
好文档,供参考1/28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诗最为精辟,堪称中国文学之精粹。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好文档,供参考2/28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处乱世的杜甫,只能空叹国破家亡之恨。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来到宋朝,诗以词的形式继续发展。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启了豪放派的大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为婉约派作出了诠释。这两派交映生辉,造就了宋词的不灭地位。辛弃疾的“像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又让我们沉浸在宋朝这段半荣半辱的历史。接下来的元朝诗以“曲”的形式著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好文档,供参考3/2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没落,但却并未被人们遗忘。清朝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的希望。“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中国诗曾经的辉煌是无可磨灭的,现代诗也正被人推崇,我相信诗的将来会更加美好。诗帮助我了解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读诗的过程中,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刹那,我也就懂得了语文之所以被人推崇的原因——她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永盛不衰。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2好文档,供参考4/28学习内容分析《鲁滨孙造船》节选自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独木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课文中编排的插图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情分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形式读懂课文,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以了解背景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学习目标1、认识“艇、谬”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不遗余力、荒谬”等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重难点好文档,供参考5/281、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方法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学习准备学生: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老师:教学课件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谈话入题。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好文档,供参考6/28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挺()杠()艇()扛()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4、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好文档,供参考7/28三、细读领悟。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③全班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好文档,供参考8/28①指名朗读句子。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四、交流感受。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法)巴尔扎克好文档,供参考9/28○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古希腊)苏格拉底○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英)牛顿作业设计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设计鲁滨孙造船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3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好文档,供参考10/28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好文档,供参考11/28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3、课件出示,全班读。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好文档,供参考12/28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好文档,供参考13/28(3)带着遐想朗读。(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3、作业:(任选一项)(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4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教材简析: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好文档,供参考14/28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
本文标题: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54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