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鹧鸪天》阅读答案【最新8篇】
《鹧鸪天》阅读答案【最新8篇】【导读】这篇文档“《鹧鸪天》阅读答案【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鹧鸪天》阅读答案【第一篇】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辛弃疾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C.“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D.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4分)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C.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D.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E.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0.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5分)18.(3分)B(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19.(4分)AD(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20.(5分)答案示例: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以上是答题示例,学生的答案不必拘泥于此,意思对即可。解说“画面”2分:应包括“人”与“景”两个方面。说明是“最美的风景”3分:“村女的快乐”或“归宁的人情美”2分,“画面的内涵更丰富”或“蕴含人性美的画面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等1分。若学生不认可这一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鹧鸪天》阅读答案【第二篇】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1)请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4分)(2)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4分)(3)“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0分)(1)(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1分)首句抒情,(1分)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1分)(2)(4分)山河破碎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退居田园的闲愁。(每点1分)(3)(2分)壮志难酬的愤激,(1分)故作旷达的无奈。(1分)《鹧鸪天》阅读答案【第三篇】鹧鸪天(4分)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16、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17、“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6、(2分)“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17、(2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鹧鸪天》阅读答案【第四篇】鹧鸪天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答案:(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阅读练习二:⑴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阅读练习三:(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鹧鸪天》阅读答案【第五篇】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鹧鸪天》阅读答案【第六篇】鹧鸪天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B.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自己,流露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15.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阅读答案:14.B解析B.词作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陶渊明的赞颂,要以陶渊明为榜样,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则无法看出。15.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鹧鸪天》阅读答案【第七篇】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分,言之有据即可)《鹧鸪天》阅读答案【第八篇】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
本文标题:《鹧鸪天》阅读答案【最新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67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