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编2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编2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编2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1一、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二、学习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三、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四、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二)。技能训练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参考资料,少熬夜!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探究学习参考主题: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②儒家思想浅探。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三)自我测评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眼光勇气毅力B.勇气毅力眼光C.毅力勇气眼光D.眼光毅力参考资料,少熬夜!勇气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XX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注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联习一,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⑵联系自己反思自我。⑶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三、拓展迁移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4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⑵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⑶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⑷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及步骤: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做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注:学生做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⑵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资料。⑶指导写作小论文。⑷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参考资料,少熬夜!四、课堂小结学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大收获,请学生谈一谈。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曾经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自豪的新时代。主要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创造辉煌,我们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布置作业: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收获写下来。设计意图在阅读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备教资料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参考资料,少熬夜!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本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编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82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