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讲义(精)
1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讲义嘉兴邦元教育提供第一场考试(8:30-10:00)卷册一,包括:1.职业道德(1-25题)折算成10分。2.理论知识单选60分,多选40分,共100分。26-85题为单选,其中26-37为《基础知识》内容,共12题。86-125题为多选,其中86-93为《基础知识》内容,共8题2基本内容本章主要论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以及与失业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求1、掌握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概念。2、掌握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分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4、掌握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以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5、掌握就业总量的决定原理,熟悉失业的概念、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6、掌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3二、效用最大化P2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4三、劳动力市场(P3)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例1.20911-2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B)P3(A)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B)解决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5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P5)(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指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X100%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100%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例1.60705-2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B)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P6(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B)劳动力供给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D)劳动力需求量8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9(二)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为: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亦发生波动。2、针对劳动力参与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率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0二、劳动力需求(P7)(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与横轴平行。(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1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8)(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种规律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过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12(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过际产品乘以价格,即:MRP=VMP=MP•P(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低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例1.71005-26、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D)P11(A)生产资料(B)劳动资料(C)资本投入(D)劳动投入14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P11)(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含义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2、性质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及其主要表现例1.80905-2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B)P11(A)劳动力市场关系(B)劳动者的劳动力(C)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D)使用劳动力的企业15(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P12-13)1、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2、均衡分析方法分类(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2)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17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P13)(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人口城乡结构(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例1.90705-87、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C)P13(A)就业人口总量(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18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与工资决定均衡价格的决定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又称为劳动报酬。例1.100911-27、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B)收入分配P15(A)要素性(B)功能性(C)结构性(D)成本性19(二)工资形式的分类1、基本工资(1)工资率(2)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有:①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②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③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20(三)福利1、福利的概念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2、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22一、就业总量的决定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就业的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例1.110905-27、关于就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P18(A)就业主体必须有劳动能力(B)就业者所从事的劳动是有酬劳动(C)就业主体的所得不能是经济收入(D)就业者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23(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即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例1.120811-26、(C)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P18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242、总需求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均衡国民收入如果总供给(也就是从生产角度看国民收入)在价值形态上能全部得到实现,那么,必然在价值上与总需求相等,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25(二)就业总量决定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1、总供给价格函数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Z=f(N)2、总需求价格函数设D为总需求价格,总需求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D=ψ(N)有效需求又称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因而,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如果总需求水平很高,当N取某特定值时,总需求价格D总是大于总供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讲义(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9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