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基础知识鉴定方式(三级)闭卷方式,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试卷一的考试时间为8:30~10:00,题卡做答,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职业道德共计100分(题型为25道选择题),以10%的比例计入试卷一;理论知识共计100分(题型包括60道单项选择题、40道多项选择题),以90%的比例计入试卷一。其中理论知识考核中,基础知识占20%,相关知识占80%。试卷二的考试时间为10:30~12:30,主要针对相关知识考核,共计100分,题型主要包括:(1)简答题:25分(2);(2)计算题:20分(1/2);(3)案例分析题:33分(1/2);(4)方案设计题:22分(1)分值权重分布(三级)项目(%)基础知识20相关知识人力资源规划15招聘与配置15培训与开发15绩效管理10薪酬管理10劳动关系管理15合计100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这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和成本的存在所决定的。(一)稀缺性◆相对性◆普遍性+绝对性◆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的支付能力和手段是有限性的(二)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三)劳动力市场基本构成:供给方+需求方+规则基本功能:就业量(要素)和工资(收入)的决定二、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实证研究◆特点1、研究“是什么”的问题2、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3、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以检验◆基本步骤:确定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二)规范研究1、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三)互惠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二)供给弹性需求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三)劳参率概念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率。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但本身并不是影响因素。特征(我国)★青年和老年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成年男性劳参率在高水平上稳定两种假说附加型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劳参率与一级劳动力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劳参率与劳动力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四、劳动力需求(一)概念劳动力需求(派生性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WLODSW1L1L0W0↑(二)需求弹性★概念:工资率变化1%,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ED=ΔL%/ΔW%★类型E=ಂE=0E1E1E=1LOW(三)短期需求的决定若目标为人均产量最大化,则a为点;若目标为总产量最大化,则为b点;若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则为:MRP=VMP=MP·P=MC=W五、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特定的某一时点上,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企业实际雇佣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相等。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六、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规模(正向)◇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农转非导致供给弹性趋大)(二)资本资本存量增加,提高了均衡工资率七、工资(一)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指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产品价格。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为一种非价值理论。(二)工资的含义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以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仍然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且由于劳动力的特殊性,还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三)工资的形式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分配形式依次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劳动报酬=基本工资+福利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品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计件工资★计时工资2、福利概念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征◆福利支付与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福利的意义◆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变相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带薪休假)延期支付的意义◆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支付形式可以多样和灵活◆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激励功能◆保险基金可以实现积累八、就业与失业(一)就业的概念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社会劳动★有酬劳动(二)就业总量的决定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二者是同时被决定的。(三)失业的概念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四)失业类型(正常性失业)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比例最大)/季节性(五)需求不足性失业(非正常性失业)概念: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对策:依靠市场外力量,政府的宏观调节(六)失业的度量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100%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七)失业的影响★家庭生活困难★劳动力资源浪费★精神损失九、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最长劳动时间)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扩张/紧缩)2、货币政策(扩张/紧缩)3、收入政策(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收入平等化)(四)基尼系数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单位(根据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公平。小于0.2时,收入的差距非常小,在0.4以上时,收入差距比较大。1、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P6(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B)劳动力供给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D)劳动力需求量2、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3、()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收入政策(C)金融政策(D)货币政策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A)调节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5、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量(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供给增长量6、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X价格(D)货币工资X价格指数7、()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8、关于平均失业持续期表述错误的是()。(A)无论时间长短都属于非正常失业(B)它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较短,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D)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1、均衡国民收入等于()。P19(A)消费与储蓄(B)总需求(C)投资与储蓄(D)总供给(E)消费与投资2、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D)是一种岗位交换之间的失业(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3、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就业人口总量(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4、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A)体制障碍(B)市场缺陷(C)诚信障碍(D)经济滞后(E)信息障碍5、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A)降低税率(B)免税(C)扩大政府购买(D)退税(E)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第二章劳动法劳动法的起源最早的劳动法: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以及产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国家经常颁布法规强迫工人为资本家超限度和超时间劳动。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我国的劳动法:在我国,劳动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新中国建立,使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颁发了大量的劳动法规,而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基本原则◆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劳动权是只是工作权一项,而是一组权利;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具体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物质帮助权原则物质帮助权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三、劳动法律渊源1、宪法(首要渊源)2、劳动法律3、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法规6、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四、劳动法体系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监督检查五、劳动法律关系(重点内容)(一)含义: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二)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第一次调整: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解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第二次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3、双务关系4、具有国家强制性(四)构成要素◆主体:雇员与雇主◆内容:◆客体:?劳动、工资、保险福利、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六、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等。1、()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P39(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雇佣关系2、社会保险特征不包括()。P32(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3、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保障报酬权(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D)保障休息休假权4、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p29(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唯一性5、()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9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