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29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数学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好文供参考!2/29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解方程(1)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学教材第67页例1。(1)课件出示例1。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板书:χ+3=9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好文供参考!3/29求出方程的解呢?(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好文供参考!4/29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教学教材第68页例2。(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出示例2:解方程3χ=18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好文供参考!5/29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教学教材第68页例3。(1)出示:解方程20-χ=9(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1)随堂练习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2)拓展练习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好文供参考!6/29的地方?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课后习题练习十五1—5题。板书所以,χ=6是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学习目标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学习重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好文供参考!7/29看一看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做一做:1、完成下列练习:①(m+n)(p+q)②(a+b)(x-y)③(2x+3y)(a-b)④(a+2)(a-2)⑤(3-x)(3+x)⑥(2m+n)(2m-n)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1)(x-3)(x+3)=x2-3(),__________;(2)(2x-3)(2x+3)=2x2-9(),_________;(3)(-x-3)(x-3)=x2-9(),_________;好文供参考!8/29(4)(2xy-1)(2xy+1)=2xy2-1(),________、2、(1)(3a-4b)()=9a2-16b2;(2)(4+2x)()=16-4x2;(3)(-7-x)()=49-x2;(4)(-a-3b)(-3b+a)=_________、3、计算:50×49=_________、应用探究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3×93(2)59、8×60、2拓展提高1、阅读题: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好文供参考!9/29答过程如下: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22-1)(22+1)(24+1)(28+1)(216+1)(232+1)=(24-1)(24+1)(28+1)(216+1)(232+1)=……=264-1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x-1)(x+1)=x2-1(x-1)(x2+x+1)=x3-1(x-1)(x3+x2+x+1)=x4-1(x-1)(x4+x3+x2+x+1)=x5-1……(1)试求25+24+23+22+2+1的值;(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堂堂清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1)(a-2b)(-a+2b);(2)(a-2b)(-a-2b);(3)(a-2b)(a+2b);好文供参考!10/29(4)(a-2b)(2a+b)、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正方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⑶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分析: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好文供参考!11/29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好文供参考!12/29念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好文供参考!13/29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教师活动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质?②()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四边形是矩形。()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于填空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说出更多的答案。教师活动评析学生的结果,给予表扬。总结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在填空时也考虑这几好文供参考!14/29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菱形的过程。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活动一: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拉起一角,使其宽AB落在长AD边上,如下图所示,沿着B′E剪下,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活动学生拿出自备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它是正方形。设置问题:①什么是正方形?观察发现,从活动中体会。教师活动:演示矩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菱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变化过程,思考之间的联系,举手回答设置问题。设置问题②正方形是矩形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22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