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ahref=1a
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提要反义类比构词在语素义、语素间的语义关系和词义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应。词义不对应与外在世界的不对称现象或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关;语素义和语素间的语义关系不对应则来自“复合词意义的正反来源于正反义的语素分别与同义同语素的组合”这一语义关系范型的深刻影响。在其作用下,反义语素作为词义正反的决定因素受到格外注意,往往经由语义再认或赘挂羡余成分强制实现反义匹配,导致反义语素在词内的义位不对应或必要性不对应;词内语素间的关系则显得无关紧要而常被忽略,导致语素义的和谐度不对应或词的理据性强弱不对应。关键词反义词类比构词词义语素义不对应一反义类比构词及其相关构词方式的基本特征汉语中有不少由单音节反义词与同一语言成分以相同的结构方式组合成的复合词。从来源上看,可将其生成方式分为反义同步构词、反义自行构词和反义类比构词三种类型。反义同步构词指同时用反义词与同一语言成分组合构词,以表示两个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概念,例如“清音∶浊音”、“俯角∶仰角”、“顺差∶逆差”、“胜诉∶败诉”、“上弦∶下弦”、“淡入∶淡出”(影视片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两种方法)等。这类概念大多来自不同学科运用二分法对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分类。二分法划分的原则是,根据某一种差,用同一标准一次将属概念分为两个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种概念。这两个概念除种差外,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比如,“清音”“浊音”是对语音的分类,二者只在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这一点上彼此相反,在语音所具有的其他生理和物理属性方面没有差别。因此,反义词与同一语素同步组合构成的复合词在语义上是完全对应的。反义自行构词是指,反义词在不同时间且彼此不相参照的情况下,分别与同一语素组合构词。这种方式构成的复合词在构词成分和结构形式上可以对应,意义却多不对应。有些是由于反义词与不同义项的同一语素组合,例如:(下文用楷体字征引的词例,加*号的引自《汉语大词典》,未加*号的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之外的其他信息或略)*【大话】虚夸不实的话。(话,话语)*【小话】故事。宋岳珂《桯史·朝士留刺》:“某有一小话,愿资醒困。”(话,故事)【高能】具有很高能量的。(能,能量)【低能】能力低下。(能,能力,才干)*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2JAZJD740006)和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XK100320460)基金资助,谨致谢忱。1还有的反义词即便在另一语素的同一义项上以相同的结构形式与之组合,所构复合词的语义也不对应。例如:【失主】失落或失窃的财物的所有者。【得主】在比赛或评选中获得奖杯、奖牌的人。在这两个复合词中,“得”“失”意义相反,“主”都指事物的所有者,但“得主”并非指拾得或偷得财物的人,“失主”也不指在比赛或评选中失去奖杯、奖牌的人。反义类比构词是指,类比原有词语的构成成分、结构形式和意义,用反义词与同一语言成分组合构词。例如,类比“冷饮”构造出“热饮”,类比“外宾”构造出“内宾”。反义类比构词的动因是,人们意欲强调同类事物或现象间的区别,建立一个与原有概念相对立的新概念。因此,表达新概念的类比词当与原词意义相反或相对,也具有对应性的语义关系。以往研究已认识到语义对应是反义类比构词的基本特征,比如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1983)将“反义类比”定义为“利用现有的反义词构成新的复合反义词”(第70页),所举词例有high-rise(高层建筑)→low-rise(低层建筑)、hotline(热线)→coldline(冷线)等;刘兰民(2005)称类比造词法为仿词造词法①,其中有两个次类大致相当于本文所说的反义类比构词,一是“反义式”,指“仿造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非此即彼”,例如“新闻→旧闻”、“女士→男士”等;二是“对义式”,指“仿造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对立”,例如“强项→弱项”、“早恋→晚恋”等。但是,由于以往研究对汉语“单音节反义词+同一语言成分”的构词方式未做区分,也缺乏对反义类比构词的深入探讨(迄今未见专题论文),因而尚未注意到反义类比构词与反义同步构词的语义对应程度是有差异的。具体而言,反义词与同一语素同步构成的复合词在语义上是绝对对应的,不仅词义对应,语素义、语素间的语义关系也对应;而反义类比构词的语义对应则不是绝对的,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在语素义、语素间的语义关系和词义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应。本文拟在认同反义类比构词语义对应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二反义类比构词语义不对应的类型2.1语素义不对应通过反义类比构成的一对复合词(如“冷饮”“热饮”),其语素义通常是对应的,即一部分是反义关系(冷∶热),另一部分是同素同义关系(“饮”,都指饮料)。但在个别情况下,反义语素的语义关系或语义地位并不对应,主要有两种表现:1)反义语素在词内的义位不对应。某一单音节词具有多义性,当它以甲义与另一语素组合构成复合词后,人们基于它的乙义选用一个反义语素进行类比构词。就词内义而言,这个语素与原词相对位置上的语素没有对应的语义关系。例如,古代称出征服役的人为“征夫”,《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郑玄笺:“征夫,从役者也。”“夫”在词内2的意思是成年男子。后来人们借用“夫”的丈夫义,类比“征夫”造出“征妇”,指出征男子之妻,其中的“妇”与征夫之“夫”语义不对应。又如:【私了】不经过司法手续而私下了结。(私,私下里)【公了】双方发生纠纷,通过上级或主管部门调解或判决了结。(公,公家。与“私”的私人义相对)【值日】在轮到负责的那一天执行任务。(日,一昼夜;天)【值夜】夜间值班。(夜对应“日”的白天义)2)反义语素的必要性不对应。原词在生成时,两个组合成分都是必要成分,缺一不可,例如“假唱”,“假”与“唱”组合是表示那种不用真声而跟着录音对口形的行为,这种行为背离了一般意义的“唱”,因此加上“假”语素是绝对必要的;类比“假唱”生成的“真唱”,指歌唱演员现场演唱时确实放开声音唱②,这种行为本来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唱,如果不是出于与假唱对比,没有必要在“唱”前加上“真”。再如:【软武器】指用来破坏敌人无线电设备效能的电子干扰装备等。【硬武器】指用来直接杀伤敌人或摧毁敌方军事目标的武器,如枪炮、地雷、导弹等。与此相类的还有“软广告∶硬广告”、“软环境∶硬环境”等。“假唱”“软武器”等中的“假”“软”为必要限定成分,是为区别于通常的“唱”“武器”而加,具有语义真值;而类比词中的“真”“硬”则出于与“假唱”“软武器”等对举而叠架,加与不加词的所指相同,也就是说,“假唱∶真唱”、“软~∶硬~”并非原有概念的次分类,“真”“硬”这类语素在表义上是羡余的。2.2语素间的语义关系不对应1)语素义的和谐度不对应。原词语素间的语义关系是和谐的,类比词的语素义有时彼此冲突或失谐。例如,《说文》“拇,将指也”,“拇”的本义为手足的大指,上古文献单用,《国语·楚语上》“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后产生复合词“拇指”,进而产生“大拇指”。虽然大拇指中的“大”在表义上是羡余的,但它与“拇”中的大义相叠合,彼此间的语义关系是和谐的。后类比“大拇指”生成“小拇指”,“小”与“拇”中隐含的大义相互矛盾。再如:“襟”本指衣服的前幅,《释名·释衣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风寒也。”《广韵·侵韵》:“襟,袍襦前袂。”因此,类比“前襟”产生的“后襟”(上衣、袍子等背后的部分),两个语素在语义上也明显冲撞。还有些类比词语素间的语义关系虽无明显的矛盾冲撞,但并不十分和谐。例如,《说文》“流,水行也”,水往低处流,故“流”指河水离开源头向地势相对低下处移动的部分,特指下游,因此,“下流”(河流的下游)的语素义和谐度高,而“上流”(河流的上游)语素义的和谐度则相对较低。2)词的理据性强弱不对应。相对于类比词来说,不少原词反映了事物的得名理由或根据,理据性较强,因而可以通过语素义(即字面意义)大致推出词义;而有些类比词的理据性则较弱,需经由原词间接地探求词义,如果直接从语素义推求词义,可能会曲解词义,或3难以求得词义。例如“征夫”指出征的男子,语素义相加即为词义,但“征妇”不是出征的妻子,也不是出征的妇人。再如:【白灾】牧区指暴风雪造成的大面积的灾害。【黑灾】由于持续干旱,造成牧区牲畜大量死亡的灾害。“白灾”的字面义为白色的灾害,是该事物的得名之义,构词理据比较显豁;而“黑灾”不等于黑色的灾害,词义与“黑”没有关系。还有个别类比词的生成基于对原词结构形式的重新分析,因而根本无法按照复合词的结构形式和语素义推求其词义,类比词纯粹是一个无理据词。例如,“开张”本义是张开,为并列结构,引申指打开、开放、店铺开门营业等。由于“开”是一个高频动词,可以构成很多动宾式复合词和词组,如开口、开门、开轩、开市、开庭(古指建国)、开地、开帆、开局、开卷等,动宾结构成为“开~”的基本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的强力影响下,人们逐渐模糊了“开张”的结构,使“开张”被重新分析为动宾式③,并据此类比出“关张”,指商店停止营业或歇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类比词具有“动+宾”的表层结构形式,但其深层的语义关系是无法分析的。再如,“反常”本为动宾结构,表示违背常情或违反常道,《易·屯》:“十年乃字,反常也。”由于“正∶反”在形容词性上具有反义关系,“反常”被重新分析为偏正结构,并类比它构造出“正常”,“正常”的理据也无法分析,只是整体上与“反常”意思相反。经由对原词结构形式重新分析而产生的类比词,不仅自身无理据,而且还会影响语言社会对原词构词理据的感知,促使原词理据进一步模糊湮泯。2.3词义不对应类比词与原词之间大多有严格的词义对应,某些现在看来意义不完全对应的词对,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在类比构词之始,类比词与原词词义原本是对应的。例如“日前”原指往日、从前,与指将来、往后的“日后”词义对应,但因晚近多用“日前”指几天前,使“日前”与“日后”指称的时间在范围上不再对应。再如:“得宠”原指得到宠爱,现多指受宠爱,“上市”原指季节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现也可用于与季节无关的工业新产品,因而使“得宠”与“失宠”、“上市”与“下市”的词义变得不完全对应。以上几组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对应是由于原词或类比词发生了词义引申,还有些原词和类比词的本义都发生引申,导致其后起词义的不对应更为明显。例如“内地”“外地”古代分别指京城内、外的地方,现在“内地”指距离边疆(或沿海)较远的地方,“外地”指本地以外的地方,参照点分别由京城的边界转移到国土的疆界和自身所处的位置,使二者的意义明显不对应。尽管反义类比构词的词义对应比较严格,但也有个别类比词在构成初始就与原词有细微的词义不对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词义的侧重点不对应。例如,古代“贞士”“贞女”分别指坚守节操的男人、女人,但“贞士”侧重于不失气节,“贞女”侧重于不失其身。再如:“入世”侧重指入于世间的社会、政治生活,“出世”侧重指出于世间的世俗生活;“下情”侧重指下级和群众的生活状况或情绪心愿,“上情”侧重指上级的意图安排等④。2)词4义范围的广狭不对应。例如,古代“出妻”指被休弃的妻子,“出夫”只指被休弃的赘婿,所指范围比“出妻”小。再如“西式”“中式”分别指“西洋式样的”和“中国式样的”,但我们说“中式家具”、“中式建筑”、“中式服装”等时,实际上特指中国传统式样的家具/建筑/服装,而使用“西式”时,则没有明确的传统与现代之分。从原词与类比词词义不对应的幅度看,由词义引申造成的词义不对应与伴随反义类比构词产生的词义不对应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后起现象,不属于类比构词的语义特征,其不对应的幅度相对较大,有时会导致原词与类比词的反义关系变得松散甚至完全丧失,其中一方或双方可与其他词语形成新的反义或类义关系。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日后”与“以前”“从前”意义相反;“外地”与“本地”相对,“内地”则与“沿海”“边疆”处于一个分类义场,表示国家领土的三种区域,三者的语义关系属于类义。在类比构词初始就存在的原词与类比词词义
本文标题: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ahref=1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2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