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用人之道——我对用人管人的一种解读先作个简单介绍,我叫佘隽,我并非一个管理专家,也没有专门研究过管理,我的当行本色是企业文化。这些年由于一个题目讲到管理、企业管理,讲到二十世纪的一座高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原来企业管理仅仅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准确地说,确实受到一些欢迎。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企业管理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魅力。向大家坦白说,我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确实谈不上有什么专门的研究,所谓的一点儿功底就是“亨利·法约尔”的管理学,几年前我看的余世维先生注释的版本,《现代管理的一种解读》。虽然当时不大懂,却终身难忘,什么时候都能张口就来,应该说,前几年开始讲管理,有点冒失,但“学然后知不足”,于是陆续恶补关于管理、企业管理读到现在,海内海外的、正面负面的、党内党外的大概有数十种之多,将近3000万字。这样一来,就搞得比较庞杂了,但是请大家放心,今天我会按我们讲座的时间来控制。为什么叫“一种解读”?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一种解读,区别于其他解读,包括主流的解读——比如说在现在比较著名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家余世维先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作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类似这样的内容我尽量不重复,我的个人解读也不作道德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管理,怎么形成管理的魅力和智慧。从中多少也能体现出一些特点,即比较注重本体研究。以上算是开场白。中国最早就有一句古话:得一人而得天下,失一人而是天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具有“领而导之”的能力,他要懂得用人学、权利学、双下学、容才学、激励学和情感学。实际上,管理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历史中饱含大量关于领导和管理的精辟的论述(一会儿我会和大家讲很多例子)。被誉为企业管理天才的IBM的沃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可以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只要有了人,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战国时期,齐威王和魏惠王二个国君,在一次围猎中发生了这样一个争论。魏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王答,没有。魏王说:我国国土虽小,却又直径一寸大的的珍珠10颗,每颗可以照亮车前车后的车辆12辆,齐国是大国,就没有珍宝吗?齐王说道:我认定的珍宝和你的概念不一样。我有一个大臣叫檀子,派他守南城,楚人不敢入侵;我有个臣子叫盼子,派他守官塘,赵国人就不敢到黄河来打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北门祭祀求生;我有个臣子叫种首,叫他防盗防贼,百姓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像这样的珍宝,其光泽可远照千里,何止照亮12辆车呢?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历史上由于善于知人善用、拥有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乏其人,比较典型的就是刘邦了。刘邦出生于普通百姓,毫无政治背景,势单力孤。可就是他善于识人用人,启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文武人才,最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400年基业。从相反的一面看,也可以看出人才的重要性:出身于贵族官宦之家的项羽,靠山紧固,势力雄厚,但可惜不会用人,最后只好出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悲剧。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用人的原则和方法,一些领导却不能如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或怵之,或烦之,或急之,或怒之,不一而足。这就要我们的领导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自己是否缺乏人才的支持,是否阅人无术,是否有人而不会用,是否没有进行合理的授权等等。第一讲用人学领导不等同于管理,领导需要真正能够起到“领而导之”的作用,管理就是要管得住、理得清。好的领导,肯定是优秀的管理者,但优秀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领导。换句话说就是,领导的层次要比管理的层次高得多,用一个公式来表达领导的水平:哲学素养+管理科学+领导艺术,简单地说就是,德、才、识三样。“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不懂哲学的人,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不懂管理科学的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战略思维为什么贯彻不下去;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只会自己冲锋陷阵,无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反之,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领导,讲起话来很富有哲理,但是很难见到他办好了具体的事情,为什么?原因在于他不懂管理;我们也有这样的领导,具体措施和办法一套一套,把具体的事情做对了,但战略上出现了问题,结果是企业不能发展,前功尽弃;也见到有些领导认真负责,可就是没有人愿意跟在后面一起干,忙坏了领导,乐坏了下属。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好领导,真是不容易。那么大家要问我了,什么才是最佳的领导呢?当下属见乎不知道有领导者存在时,这样的领导就是最佳的。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讲用人学。一、虚位以待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要想让自己的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就是配置好人力资源,这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大家都知道,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人才,企业的生命也就终止了。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做好人才工作呢?很明显,做好人才工作,配置好人力资源,首先要会识别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的领导者,能从一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或者一个小的细节上发现人才,这是一种识人的基本功。东汉桓帝时期,有个叫郭泰的人,善于识别人才,特别是喜欢勉励有发展潜力的人。他不愿意做官,只是在郡县侯国之间四处周游。有一天,郭泰到了陈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看见一群农夫正在大树下避雨,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样子都很随便。只见一个40多岁的人很恭敬的在树下正襟危坐。郭泰看见后很惊讶,觉得这个人跟常人不一样,原来这个人叫茅容,郭泰请求到他家投宿。第二天,茅容杀鸡做饭,郭泰以为要招待自己,没想到茅容做好饭后,分了一半给母亲端去,另一半放进了柜子,然后粗茶淡饭招待来客。郭泰肃然起敬,站起来恭敬的向茅容拱手说,你的品德确实出众,超过了普通人,我郭泰只会减少母亲的佳肴来招待客人,但你却能保证母亲的食物,我十分敬佩你。于是鼓励茅容求学读书,将来好做好一番大事,后来茅容果然成了一个品的出众的人。(这就是鼓励的例子)还有一次,他到太原,看见一个担着瓦罐在路上行走的人,瓦罐不慎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这个人也不回头看一眼就径直走了。郭泰见了很奇怪,就追上去问他,你的瓦罐碎了,怎么不回头看一眼呀?这个人说,瓦罐已经碎了,看一眼又有什么用呢?郭泰认为这人处事果断,性格豁达,就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个人告诉他,他叫孟敏,是巨鹿人,现寄居太原。郭泰鼓励他说,你这人性格豁达,注意学习,将来必成大器,后孟敏成为一名当代的名士。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思想品德、聪明才智,都可以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答案,善于观察的领导者,也可以从一些细节上识别发现人才。领导者要有伯乐之眼、霸王之胆,敢于开拓、善于发掘。要用:1)在逆境中临危不惧的人;2)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人;3)冲锋在前、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人;4)努力本职工作、刻苦钻研的人;5)善思索、有智谋的人;6)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改变局面的人;7)善于团结别人、有协作风格的人;8)具有折服别人能力的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一下: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用人方面都是失败者。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可靠保证。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成功的人才学家,要重视人才,要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唯才是举的态度,千方百计的寻求可用的人才,而不能做人才的拦路虎。二、因才适用清朝有一位名士说,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晖。这里所讲的“所宜”,就是指要根据人的长短,因才适用。正确的用人之道,是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优势,避开一个人短处的劣势。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而问道: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遇耶?刘备说:命途多躄,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先生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孙乾、糜竺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用人的重要思想,那就是:有了人才,并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就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就是他所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唐太宗李世民对呈下的长短了解得非常清楚。贞观十八年,他当着几位忠臣的面点评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反映敏捷,决断事理,超过古人。但率兵攻战就不是他的长处了;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危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欠缺的就是不够耿直;唐俭能言善辩,善解和人,侍奉我30年,没有给我提过什么有意义的建议;杨师道性格纯和,洁身自好,但是性情儒弱,发生紧急情况时不够得力;芩文本老实忠厚,文章华美,但经常引文摘句,缺乏自己的观点;马周见识敏捷,性格贞正,评论人物,直道而言,亲附于我,好像小鸟依人。他的这些评论,公正中肯,恰到好处。知人还需善用。唐太宗对上述大臣的使用,做到了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例如:高士廉公正无私、不结朋党,就让他当吏部尚书,就是负责选拔官吏的工作;芩文本文章写得好,就让他在中书省任职;杨师道平和忠诚,就任命为侍中,随侍在身边等等。由于唐太宗正确的选人用人,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清明,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他的因才施用的用人之道,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三、事不亲躬事不亲躬指的就是要懂得授权。授权就是由用人者授给使用对象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得使用对象有相当的自主权、自决权和行动权。但是,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一定的指挥权和控制权,同时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对该项任务的完成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就是责权要对等。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标着:此鹦鹉会2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则标着:此鹦鹉会4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二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拿不定主意,突然发现一只老掉牙的鹦鹉,毛色灰暗散乱,却标价800元,这人赶紧把老板叫来问道:这只鹦鹉是不是会8种语言呀?店主说:不会,它一门都不会。这人就奇怪了:既然这只鹦鹉又老又丑,有没有能力,那为什么会值这个价呢?店主说:因为另外2只叫它老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要多强,也不可能领导者什么都懂,只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太过于完美主义,事必亲躬,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干将,而成不了领导者。当然,授权还要适当,对下属的授权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过轻,达不到充分激发下属积极性的目的,不利于下属尽职尽责;过重,就会大权旁落,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下级的权利过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规章制度就不能顺利贯彻执行。其次,不能超负荷授权,要根据下属的承受能力。换句话说,授权者要向被授权者明确所授事项的目标、任务、职责和范围,对被授权者所授权的工作量不要超过被授权者的能力、体力所承受的限度。若授权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被授权者在工作中就会摸不着边际,无所适从,整个组织就会失去战斗力,甚至造成混乱,有的权力尽管不重,也不要把许许多多的权力一股脑儿推给下属,弄得下属顾此失彼、手足无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全才的领导者,只能找到适合某一项工作的领导者。即便如此,他所担负的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也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然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却可以通过权利的转移,充分利用那些在某些专业上超过自己的人的能力,进而弥补自己才能的不足。三国中的诸葛亮理政治军,西瓜芝麻一起抓,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夜不安席。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可嘉的,也确实使人为之垂泪,但他这种包办代替的作风是不可取的。他的主簿杨顺对他这种“亲理细事”的做法提出异议,并以西汉丞相丙吉见牛喘而担忧年成以及陈平认为丞相主
本文标题:用人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4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