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及合理配置分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及合理配置分析姓名:刘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黄国泉20090101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及合理配置分析作者:刘琦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叶浩.王浩.杨丹彤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性开发的思考-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6)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性开发的思路,提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2.学位论文袁东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2006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放权,使高等学校逐步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国家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使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进一步凸现。对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是必然的选择,后退是没有出路的,高校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高校的竞争力取决于对其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改革的推进面临着新的形势,政府财政投入约束与高等教育人才战略的诱导;高等学校之间人力资源流动与拔尖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既得利益格局与配置效率改进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全面审视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以促进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本文正是围绕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3.期刊论文陈韧翔浅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标准-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10)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前提,如何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是社会组织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汇集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正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非优化现状,分析成因,才能对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标准作出较为清晰的判断,从而有的放矢配置资源,促进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期刊论文彭新宇.PENGXin-yu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问题-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是办学过程中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从建立机制和组织结构的角度对提高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益问题进行了探讨.5.学位论文谭诤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及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以部委属院校为主要案例2008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各类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属于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范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其配置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影响到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我国高校毕业生自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以来,就业流向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又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前者和后者都已经形成非常强势的“马太效应”。从各种毕业生就业统计资料来看,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过度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文选择以近几年来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其流向集中的现状和原因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这种流向对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使毕业生流向集中,而毕业生流向集中又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各省市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上移,结构趋于优化,而中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源重心下移,人力资源的区域差距较大。本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对文中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相关背景,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流向和若干院校的案例,揭示了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深入地探讨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过度集中的影响因素和原因。第五部分对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第六部分在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后,对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过度集中的问题提出本人的一些对策建议和思考。6.期刊论文刘晓莹.LIUXiao-ying我国高校人才流动马太效应的经济学分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5)高校人才流动中出现的马太效应是由于地位和名誉能够给人带来效用以及人才有成就需要而造成的.这种人才流动现状使流出单位人才匮乏,流入单位人浮于事;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恶化;使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应得的回报,从而导致社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减少和未来人才资源短缺.国家应该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高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促进高校校际合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7.学位论文杨勇志高校人事编制管理研究2003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总体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纪之交,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师结构,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都面临着转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编制管理,以便更好的利用高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并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编制管理研究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研究应该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这一研究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在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方面的经验.最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一研究将建立中国化的科学的、标准化的、可操作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编制管理模式.该论文分四部分:第1章序言.第2章中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编制管理的理论.第3章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编制管理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第4章结束语.8.期刊论文张林.董春阳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配置-中国冶金教育2005,(6)人力资源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诸多资源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学校要真正实现后勤社会化,除了在资金、政策方面要对新成立的后勤公司或集团进行倾斜外,还必须对后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后勤的扶持.9.学位论文陈韧翔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及评价研究2008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放权,使高校逐步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国家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进一步凸现。对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是必然的选择,高校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高校的竞争力取决于对其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改革的推进面临着新的形势,政府财政投入约束与高等教育人才战略的诱导;高等学校之间人力资源流动与拔尖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既得利益格局与配置效率改进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全面审视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以促进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本文正是围绕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证。本文先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然后对国外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列举与分析,进而立足于应用,从可操作性角度,论述了发展性指标选用的依据、理念,构建了反映高等学校发展水平的多指标综合分析法与分层次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若干学校对其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实际测算与分析。选择DEA效率评价模型,以财经类、政法类学校数据进行模型算例检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证明了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可测性。最后,提出了重构市场与学术耦合型人力资源配置路径,让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主导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政府在一定限度内调控配置活动的一系列建议。本文研究的特点是既注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同时注重源自实践、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10.期刊论文张持晨.段志光.ZhangChichen.DuanZhiguang高等医学院校后勤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4)高等医学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着缺乏配置的科学标准、对人力资源配置工作重视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研究和借鉴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遵循科学的配王原则与标准,履行合理的配置程序,以人为本、更新观念、强化意识,重视服务科学、形成服务文化.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3f0ef95-05d4-4c03-9237-9df300cefd0f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本文标题: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及合理配置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5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