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别董大》教学设计4篇
《别董大》教学设计4篇【导读】这篇文档“《别董大》教学设计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别董大》教学设计1《别董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2.指名读。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4.齐读这首诗。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熏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5.自由读。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起来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二)品读第三四句诗。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2.再读这两句诗。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人?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3.生再有感情齐读。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6.再次吟诵这首诗。四、总结全诗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设计:别董大(唐·高适)愁景莫愁情别让“教案”扼杀“备课”2别让“教案”扼杀“备课”——给教师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备课空间沭阳县汤涧中心小学张峰孙迎霞教师书写教案一直以来在教育界被尊为金科玉律,这本应该是无可厚非的问题,一些老一辈的教育家都提倡教师写教案,并且他们自己也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教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教案”这一老师的基本功却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教案”是用来干什么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一清二楚。“教案”是“教学方案”的简称,它的定义为:老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准备实施的教学方案。说得再直白一点,“教案”其实就是老师把课前备课思路在纸上的具体呈现。这才是“教案”的庐山真面目。它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是使教学更流畅,更完整,把自己的教学思想贯彻得更彻底。如果一个老师要想写好一份高质量的、属于自己的教案,就必须认真备课,对教材钻透、挖深,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一堂高质量的课,就会有1篇高质量的教案,因为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就能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这也就让一些人这样断定: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代表的就是认真的备课,就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渐渐地在人们意识当中,教案演变成了评定教师是否认真备课的唯一标尺了。每次检查教师业务时,教案的检查就首当其冲,数一数教案的课时数够不够,看一看教案的书写认不认真,每个课时的份量足不足,是详案还是简案等等。似乎一个教师的教案的格式越完整,书写的越认真,内容越充足,就可以证明这位教师的备课就越充分,教学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的教案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就得被指名批评,而且是多次批评,只要是学校开检查总结之类的会议多多少少都要拿出来涮涮,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久而久之,我们的教案就有披上了另一层外套——为了检查,我们教师写教案的目的就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教案与备课、上课脱节了、脱离了。它成了一种摆设、装饰品,它被用来装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责任心,教学效果。用一句话来说“教案”的目的变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不正常的现象中发现“教案”真的变质了。1、“教案”的创作变假。刚才笔者已经提到“教案”是一个教师在认真备课后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并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设计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流程后在书面上的体现,这就是说1篇合格的教案必然是具有个性化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结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的教案都不是自己独立创作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种机械式的抄录,不加思考,照抄教案。教师在写教案时不是根据自己备课的情况去写,而是舍本逐末,通过《教案》之类的书,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照搬下来。有的教师甚至连抄都不抄,把以前的老教案拿过来改头换面,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试想,这样的1篇教案如何去指导教师去上课。还有的教师“拿来主义”,把《教案》或别人的教案收为己用。2、“教案”的内容变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案是用来指导教师上课的,纵观我们的课堂,从事实上来说,把我们多数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与教案相比,你会发现,教师上的是一套,而教案上写是另一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路线,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笔者曾在检查中发现一位教师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第二教时的教案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爬山时的艰辛,体会老人到底累不累。”看到这儿我不仅就迷惑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怎么去教?在我们这儿连一个小土包都没有怎么让孩子去说出爬山的感觉呢?这样的教案内容在我检查或平时与教师的交流中还发现过许多,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同感。教案内容的变味还体现在另外一点上,就是课时数的设计,有的教师在教案上把一课设计为两课时,可有时候两个课题根本上处理不完应教学的内容,要用上三个课时的时间,那第三个课时的教案怎么办呢?有时教案上写了两个课时完成,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用了一个课时的时间就完成了,那多写出来的那么课时怎么处理?3、“教案”的流程变形。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用来在上课时指导教师教学用的,所以它应该是在教师针对1篇课文的备课后、在要教学这篇课文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完成的。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教案往往都不是这样出现的,它不是超前就是超后,有的教师为了省事,把一时期的教案,甚至半个学期的教案早早地就写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是在课上过完了,教案没有写,然后匆匆忙忙地利用一个星期,甚至更少的时间突击式地把落下的教案补成。这都违背了教案的本义。为什么“教案”这个教育界的金科玉律蜕变成今天的地步呢?在走访时,我从许多的老师的交谈中发现了他们对教案的这样两种看法可能是导致教案变质的原因。1、写教案成了一种负担——费时耗力。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许多、甚至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教师们都认为教案已经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累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算一下,备好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大约要花费一到二个小时的时间,对于一些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所需要的时间还要更长,每位教师每天大约是两到三节课,那么每天用来备课的就需要三到四个小时。但“教案”的要求仅仅把课备出来是不行的,还要把备课的思路写下来。我们都知道,一位教师就是机械式地抄写1篇教案也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把我们的备课思路转化为教案这还是一个边想边写的创作教程,所需要的时间当然会更长一点,我们权且算着五十分钟吧(其实这个时间是不充足的,我询问过许多教师,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如果要把自己想好的备课流程写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那么把备课的思路写成教案又要花费去老师的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这样算起来,每天教师每天花在备课和写教案的时间就要四个小时左右。2、写教案没有必要——写教案不等于备课。我在和这些教师在交流时,也提出:“写教案是一位老师的必修课,一个老师如果不写教案怎么上课呢?”当时有一位教师反问了我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你应该问一个教师如果不备课怎么上课呢?”这句让人值得回味的话,不仅让我提出了一个疑问:教案等于备课吗?备课就一定要写在教案本上吗?这个问题以前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现在提出来细细地揣摩,它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与探讨。一个教师辛辛苦苦地用一两个小时备好一个课时,还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把它写下来,试问一个已经被教师构思好了的教学流程,为什么非要把它一字不漏地写下来才算数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脑中形成了较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流程,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教学流程中一些细节加以把握,把课堂中会出现生成的内容加以标注,把教学的重难点加以提醒,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方方面面都一丝不苟地写下来。“穷则变,变则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教案”的问题有必要作出改变,让“教案”不再阻碍教师的备课,为此笔者提出了几种不成熟的建议,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改变写教案的形式。在这里笔者想对教案作一个新的认识:不一定是写在教案本的才叫“教案”。我们要从它的本质上去理解它,它是用来呈现教师的备课思路,是教师把自己在备课中对教学时的一些注意点、关键处或者有必要重点讲解的地方等作一个批注用来提醒自己,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不应该强调它的呈现方式,它可以由多种方式呈现。认真备课不等于认真写教案,只要是能让教学者把自己的备课方案能较好地在课堂上加以运用,那么它写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是一篇优秀的教案。所以我们的备课形式要更新,再也不能是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这样的“三个一”来备课了。下面笔者提出几种备课的形式,以此来抛砖引玉。1、直接在教材上备课。我们的课堂是围绕教材来的,教师围绕教材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学生围绕教材根据教师的引导学习知识,没有了教材我的课堂如何去教学?把课堂比作是阵地,没有了教材等于没有了武器,把师生看成是朋友,没有了教材就等于没有了交流的纽带„„其实,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非常注重教材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课时,拿着教案上课的远远没有拿教材上课的老师多。在笔者检查教师业务的时候,曾发现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材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添添写写,教材中的每页的空白处基本上都会有备课痕迹,再仔细地看看写的内容
本文标题:《别董大》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79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