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编5篇
写作好帮手1/2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编5篇【导读】这篇文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重点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教学难点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具准备写作好帮手2/29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板书:父母之爱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出示课件1)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板书:交际要求:①认真倾听;②表达清楚;③文明有礼;④大胆发言。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写作好帮手3/29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课件2)出示三个小故事: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出示课件3)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出示课件4)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写作好帮手4/29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出示课件5)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出示课件6)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出示课件7)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七、作业设计(出示课件8)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作好帮手5/29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板书设计:父母之爱认真倾听表达清楚文明有礼大胆发言教学反思: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地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上,针对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交流。美中不足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作好帮手6/29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写作好帮手7/29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教师引导:本质是爱。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写作好帮手8/29文章。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写作好帮手9/29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惶恐:惊慌害怕。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写作好帮手10/29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写作好帮手11/29本质上: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母爱: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写作好帮手12/29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写作好帮手13/29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写作好帮手14/29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4、同弗洛
本文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87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