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精编教案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21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精编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精编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力的分解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好文供参考!2/21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学难念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好文供参考!3/21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师生互动探究一](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教师:接下去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师生实验探究:我们将一小车放在测力台秤上标一下指针位置,小车的一端用细绳连接着力传感器,同学好文供参考!4/21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挂钩码,即给小车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重为的钩码,请同学们在学案上记录下F=教师提问学生1:同学们在台秤和传感器的读数方面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一下!(传感器原先无读数,现在有读数了,台秤读数减小了)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该斜向上的拉力对小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一个竖直向上拉小车的效果和一个水平向右拉小车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好文供参考!5/21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好文供参考!6/21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好文供参考!7/21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二、能力目标: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文供参考!8/21三、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好文供参考!9/21求分力。(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好文供参考!10/21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由学生分析:(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3)G1=Fsinθ,G2=Gcosθ2、巩固性训练(1)如果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2)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c:F1=Fcosθ,F2=Fsinθ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好文供参考!11/21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b:∴G1=,G2=Ctana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课后习题完成教材课后作业第2、3、4题。高中物理学习技巧31、新课阶段:概念第一,公式第二高中物理的选择题有相当一部分选项的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定量计算,而在于与概念有关的定性分析。比方说有关静电屏蔽的章节,整个章节没有一个公式,而题目会给各种不同的模型并给出四个定性的选项让我们判断,这时候如果大家对静电平衡、空腔导体内外表面电荷分布的了解很浅薄的话就有可能会花掉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所以相应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概念放在第一位,去消化吸收每一个新遇到的物理名词,而不是学完以后只记得一个公式而已。就我自己而言,就会好文供参考!12/21把这些概念(特别是抽象性强的)全部在书上划出来,在旁边(如果书上没有的话)补一个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模型。当然也可以专门用一本笔记本记下来~2、实验题:耐心整理,查漏补缺作为物理题里为数不多可以通过背诵准备的题型,实验题显然应该下一番功夫。一般题目会有选择题、填空题(定性和图像定量都有),但无所谓什么题,我们只需要把实验的原理和细节都捣鼓得一清二楚就OK了!这是我自己关于物理实验(顺便把选择题前三道的常识题也记在这里了)的笔记。实验的原理方面,可以记思想方法和简要的步骤;细节方面,则包括器材、操作要点、数据处理。温馨提醒,笔记本每个实验前后最好有留白!这个笔记的威力如果只整理一遍书本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时常更新、充实,才会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刃!打个比方,这里的这个电学实验常考通过图像计算电源内阻和电动势,所以我也记录了计算的方法。但是有时候题目里给的图像会有所差别(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不同),生搬硬套反而会错误。所以如果自己容易在此处犯错,可以在后面一页把这个图像也画出来,并总结出更为普适的做法。每次考试以后,看看实验题,有自己觉得模糊的点就摘抄下来,后期就会发现笔记涵好文供参考!13/21盖了大多数考点。3、大题:锻炼列方程能力其实非物竞同学很多都有跟我一样的毛病:做大题的时候写一个方程,算一下数值解,再想下一个方程怎么列。然而物理大题的主要考点就在于列出关系式方程,中间打断自己的思路去解方程着实不是个好选择。要改变这个习惯必须从平时入手,在做题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只在一个过程的方程列完以后解方程。(这也符合一般标准答案的踩分点:方程+关键节点的物理量数值)许多同学会觉得这样一来搞不清楚自己列的方程够不够用,一定要解一解才能看出来。但其实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来锻炼自己:列一组过程的运动方程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列的方程够确定物体究竟是怎么运动了吗?如果不够,缺什么呢?是速度变化?无法确定的原因是没做受力分析吗?列一组关键节点的方程的时候问问自己:所有改变量我都考虑了吗?有没有受力的突变?速度的突变?……其实列物理方程就像写语文议论文一样,对一个物理过程反复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力求做到完美。这
本文标题: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精编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15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