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5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好范文解忧愁2/15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好范文解忧愁3/15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指导读4、齐读六、作业1、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好范文解忧愁4/15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巡视指导。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一)第一自然段(出示)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好范文解忧愁5/15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二)第十二自然段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三)质疑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好范文解忧愁6/15的这番话。)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5、学生读、自由练说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好范文解忧愁7/15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7、指名两生说。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11、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五、评析少年形象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好范文解忧愁8/15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3、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评析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六、课堂小结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七、作业布置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好范文解忧愁9/15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教学过程: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2、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3、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好范文解忧愁10/15字概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检查自学:(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打着鸟转来转去禀报大王弹弓举起前爪乘虚而入(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毫不介意恍然大悟(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三、了解故事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好范文解忧愁11/15趣”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4、交流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好范文解忧愁12/15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5、齐读第一自然段,。(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好范文解忧愁13/15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第四篇】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3、指名交流:(1)拿着一只弹弓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2)花园转来转去沾湿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好范文解忧愁14/15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
本文标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8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