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道德经读后感【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道德经读后感【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道德经读后感【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100字【第一篇】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参考资料,少熬夜!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参考资料,少熬夜!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读老子道德经有感【第二篇】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在我上过选修课之后,《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认为《道德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正如开篇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存在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诚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依然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总之,《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道德经读后感【第三篇】我今日把《老子》读了1篇,有1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参考资料,少熬夜!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我有自我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教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教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此刻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供给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本事不能伤人。1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300字【第四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事实的确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这传说闻之荒谬,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诞的故事。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请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道德经》的大纲。若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参考资料,少熬夜!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依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何为道?“道”是老子首创的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则,是世界上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高法则,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来描述事物的演变过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人间,而中国的老子只需以道种下万物的种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不满足于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于他人手中之物。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存在这无可撼动的定律的。古时甚至现时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缘于此故,古时是疆土的扩张,而当今更添了资源的争夺。战争往往得利的是强者,那么结果便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推及个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拥有较多东西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拥有较少的人却更容易受剥夺。这便是人道。而何谓天道?天道如水,水总往高处流向地处,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人识道,必处善事,得七窍玲珑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无所陈之,百姓干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个归个道,互不相扰。只有这样世事烦恼便会消散,不止人安居乐业,飞禽走兽也得享天伦之乐。各司其职,各得其乐。“道”是天道,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贯穿于天地之间,是使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与第一章的虚无缥缈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满思辨色彩,语言简洁,而其中的滋味却使人意味深长。老子将美与恶相比,善与恶相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都存在着两面性。常人经常只能看到锋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是不得一见。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故而智者能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因为有无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为身上有着无能的一面。功成名就时能够走出成功的光环,参考资料,少熬夜!功名就不会离你而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高二时我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一直在前头徘徊。久而久之,那个名次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意识中的我的位置。可以说,我对于那个名次产生了“占有欲”。一旦别人得了那个名次,我的心里会产生被掠夺的受伤感。直到高三时,我的成绩渐渐下滑,坐上那个位置的人换了又换,却已经不是我了。那时我拼了命地学习,但那个位置已经不再属于我了。直到高考放榜后,我万念俱灰。旁人都劝我,这个成绩相比于其他人已是很好了,而报上的学校也是不错的。但只有我心里明白,其实我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大学的好坏程度,因为很多大学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成绩与名次的差别而已,只是数字的差别而已。我的心里
本文标题:道德经读后感【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3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