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某调查农资市场情况的工作报告汇报最新4篇
某调查农资市场情况的工作报告汇报最新4篇【导读】这篇文档“某调查农资市场情况的工作报告汇报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调查农资市场情况的工作报告【第一篇】为贯彻落实省、市2012年农资打假和农资整治文件精神,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农资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月17-18日、20-21日,市农委分二期组织8县市区农委开展了农资市场互查和农资整治工作督查活动。各互查、督查组分别听取了被查县市区农委农资整治工作汇报,查看了农资整治资料、案件卷宗,对所查辖区内的部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乡镇农资集散地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检查,并现场对22家涉嫌违法生产经营的企业(户)进行了产品抽样、证据登记保存及立案调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农委认真落实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市农资整治文件精神,按照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要求及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积极谋划农资整治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农资市场检查,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1、强化领导,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农资打假和整治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主持召开农资打假工作会议,亲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和农资打假活动现场,发表讲话,带领农委、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和宣传活动。二是农委积极谋划。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安排农资整治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三是按省、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农资监管工作实际,县市区农委认真研究,精心制定了2012年农资打假和监管、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种子执法年等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2、广泛宣传,加强培训,营造农资监管良好的法治氛围通过乡镇庙会、物质交流会等,大力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及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2”综治宣传日及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明白纸、农资市场张贴宣传资料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农资法律法规、农资辨别常识宣传,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假冒伪劣农资的鉴别水平,增强了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利用阳光工程培训等平台,颍东、颍州、太和等农业部门组织对农资经营人员进行了农业法律法规、市场营销、农技专业知识等专题培训,共培训1600多人次。阜南农委还开展了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通过诚信经营户的评选,把经营户的资格、抽检结果、违法行为记录、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信息纳入数据库,建立信用平台,扶优罚劣,大力弘扬诚信经营风尚,为农资监管创造了良好环境。3、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主力军作用,集中执法力量,根据不同季节、农时确定监管工作重点,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市场检查与接受举报相结合等,对辖区内农资市场、生产经营企业(户)进行监管。一是开展了农资产品抽检活动。组织种子、农药、化肥抽检,共抽检农资产品813组,已检出不合格农资产品53组。临泉农委在完成市农委布置的抽检任务后,又组织抽检农资产品102组,做到应检尽检。二是组织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县市区农业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691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71台次,检查经营网点3616家次,重点检查假劣农资、未审先推、无登记证农资产品等违法行为。颍上等县农委发挥农委在农资打假中的牵头作用,按国家九部委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联合当地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对城区农资批发市场和重点乡镇农资集散地进行了执法检查,各部门紧密配合,重拳出击,依法从重从快查处了一批不法经营商户。据统计,今年以来,县市区农业部门共立案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83起,严厉打击了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4、加强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努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全市农业执法部门坚持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摆在农资监管的首要位置,坚持预警、惩治、调解相结合,科学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确保农资使用纠纷得到化解。农业执法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农资纠纷调处机制,实行专人负责,对每起投诉都认真对待,对因气候或因农资使用不当造成的纠纷,认真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原因,使投诉人明白、满意;对于因农资质量造成的损失而引发的纠纷,认真安排进行调处,要求商家依法赔偿,确保农民的损失及时得到赔付,矛盾得到及时化解。界首市农委通过调处农资纠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二、存在问题1、市场上仍存在未经审定的玉米、大豆、水稻种子,有的种子虽经相邻省审定但未经省农委批准引种;存在无登记或未续展登记的农药、肥料产品。2、一些农资企业(户)没有按规定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农药和肥料销售记录。3、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健全,专职执法人员少,执法车辆不完备;存在监管死角的问题。三、下一步工作要求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农业部门应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新的对策扎实地推进农业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资监管工作的领导,按农业部文件要求继续强化和规范农业综合执法和队伍建设,为农资监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对此次市场互查中发现的涉嫌违法生产经营的企业、经营户,各县市区农委要立案调查,6月底前将查处结果报市农委。3、市种子管理站、农技推广中心要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县市区农资整治工作的指导和重点市场的执法检查,上下联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4、各县市区农委要继续大力开展保夏种夏管农资专项整治活动,特别是加大乡镇农资经营户的检查频次,从重从快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种、用肥、用药安全。财政对农资补贴增减调查报告【第二篇】经国务院同意,近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日前,记者就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有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农资涨价影响农民收益问: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农资综合补贴是我国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化肥、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的上涨情况,在综合考虑当年粮价变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动态调整,补贴规模只增不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问:为什么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答:近年来一些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成本有所上升,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补贴长效机制,以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一是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补贴预期,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有利于财政部门科学、合理安排补贴预算;三是有利于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四是有利于促进补贴政策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补贴规模不会减少问: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如何确保补贴规模只增不减?答:为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遵循了“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价补统筹,即统筹运用国家财政补贴与调控粮价两方面措施弥补因农资涨价而引起的农民种粮增支。当农资价格上涨时,如果粮价涨幅不大,弥补农资增支则以财政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考虑粮价增收因素;如果粮价涨幅较大,农资增支原则上主要靠粮价增收消化,适当增加财政补贴。动态调整,即中央财政安排补贴增量资金与农资涨价引起的种粮增支联动,补贴额度动态调整。如果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上涨较大,导致农民种粮增支较多,中央财政相应多安排增量补贴资金;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没有上涨或略涨,农民种粮不增支或少量增支,中央财政不安排或少安排增量补贴资金。只增不减,即中央财政上年已安排的补贴规模在当年不减少。上年补贴规模自动作为次年的存量补贴,由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从具体操作上讲,即以XX年亩均化肥、柴油支出水平为初始基期水平(以后年份高于初始基期水平的,则以该年作为新的基期年)。综合考虑当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化以及国家财力情况,确定次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与基期相比,当年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增支较多时,则在上年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当年农资价格不涨或下降时,原则上保持基期补贴存量不变,如果连续三年粮食亩均化肥、柴油支出不高于基期水平,可以统筹当年财力情况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春耕前补贴兑付到户问:中央财政如何确定年度补贴规模?如何分配和拨付补贴资金?答: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中央财政将根据当年农资实际涨价情况,统筹粮价上涨因素后,合理安排补贴规模,在次年年初分配、拨付到省。具体来说,第一步,测算当年因农资涨价引起的增支总额。主要依据国务院价格、农业主管部门统计的全国亩均化肥、柴油增支额、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等因素来测算。第二步,确定当年补贴规模。按照补贴“只增不减”的原则,基期补贴存量如数安排。同时,财政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当年农资增支总额,粮价上涨因素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新增补贴额,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当年补贴增量。基期存量与当年补贴增量之和为补贴总规模。第三步,分配补贴资金。存量补贴资金按基期分配基数不变。增量资金分配,原则上主要考虑各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因素,并适当考虑地区农资价格差异。补贴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省倾斜。第四步,拨付补贴资金。每年年底确定补贴规模和资金分配方案后,在次年初将资金拨付到地方,要求各地在春耕前将补贴兑付到农户。问: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为什么要选择化肥、柴油两大类农资作为测算种粮农资增支、安排补贴规模的依据?答:种粮农资按大类划分,主要包括化肥、柴油、种子、农机、农药、农膜等。选择化肥、柴油两大类农资品种作为测算种粮农资增支、安排补贴规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化肥、柴油增支占农资增支的大头,一般占70%多,对种粮农民收支影响大,且全国种粮农民普遍使用,易监测、好算账;二是农药、农膜支出占种粮农资成本的比例小,对农民种粮影响不大,而且品种多、差价大,价格、用量等均难以监测核实;三是国家已安排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补贴,种子和农机不宜再重复补贴。中国农资市场调查报告【第三篇】中国农资市场调查报告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经营不仅关系“三农”问题,而且发展农资经营户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密切相关,其中大多数正在进行标准化连锁农家店改造。但是,由于农资市场经营行为不规范,近年受到媒体曝光,原因何在?这正是我们的调查报告应该做出的回答。一、关于农资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综合整治,我们解剖了一只麻雀,我们赴太湖县调查,在县商务局召开座谈会,县商务局、工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邮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了情况介绍。据了解,太湖县农资市场整治前的乱象,是全国农资市场的一个缩影,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经营不合法。证照不全,部分经营户证照逾期且未重新办理,存在着超范围经营,更为突出的是全县没有一家农资经营户办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经营许可证。二是市场发育不健全。农资经营户多数是小本经营,点多面广,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较低。由于市场空间相对狭小,存在着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而入。同时,由于传统农资流通体系被打破,新的流通格局尚未形成,农资市场缺少大型企业引领,更缺乏行业自律机制。三是监管不到位,办理证照程序不透明,行政许可和收费标准不统一,经营户普遍感到费用较高。同时,还存在着多头执法与执法难以到位的双重矛盾,部门之间缺少联动机制。太湖县的农资市场在全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一)农资市场的综合整治主要做法与成效政府重视。太湖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住“农资”这个各级党委、政府与农民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综合整治农资市场。3月初,县人大、县政府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县政府两次召开有关农资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联席会议制度,聂万健、赵福南
本文标题:某调查农资市场情况的工作报告汇报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9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