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篇【导读】这篇文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重点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二、学习写读书摘要。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讨论后归纳]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大自然的语言》摘要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第二课时(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二)继续研讨写法。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讨论后归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3.能背诵课文。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一、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尝试背诵第2~6节。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二)教学过程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3)质疑问难。(4)自学检查。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②组词雁()编()逗()燕()偏()豆()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④质疑释疑。4.再读课文,学习2-6节。(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5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5题。(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2.模仿课文写诗句。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二)教学过程1.复习。(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2)反馈、订正。(3)齐声朗读第2~6节。2.学习第1、7节。(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3)齐声朗读第1、7节。(4)背诵第1、7节。(5)完成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老鼠搬家就要地震蜻蜒低飞天要下雨迎春花开春天来临(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举例: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乌云挤满天空,大雨即将来临。②河里的水结了冰,不就像光滑的镜子?大自然在河面写着:寒冬已在跟前。(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4.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教法:谈话、引导学法:朗读、交流、感悟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听写《语文天地》内容。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1.学读第四节。(1)指名读第四节。(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2.学读第五节(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3)齐读全文四、思考小结1.自由读课文。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2.指导书写。(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六、堂清检测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目的1、学习生动有条理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46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