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平均数 教学设计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5篇【导读】这篇文档“平均数教学设计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平均数教学设计1平均数教学内容:体会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会把物品和数字平均分。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课件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请一个同学宣读比赛方法:分组男女团体赛,半分钟,按技术高低判定输赢。来看看他们的成绩,左边是女生成绩,右边是男生成绩。女生派出4人,男生派出4人。好巧,女生每人都踢了6个,男生每人踢了7个,男生赢,还是女生赢?怎么看的?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女生:6+9+7+6=28男生:10+4+7+5=26在黑板上列式。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师:一般水平,就是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最后变得同样多了。求一般水平的这个数,我们现在就是求平均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平均数,从字面来看,就是把原来不平均的,变得平均了。女生6、9、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男生10、4、7、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和同桌讨论。汇报。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二、巩固新知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三、拓展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思考并汇报。四、课堂总结谈谈收获。作业:书93页第1、2、3题。板书:平均数移多补少同样多一般水平求和平分四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2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活动,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激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份小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教师拿给学生看)喜欢吃糖吗?(喜欢)不过,要想拿到老师的礼物可不那么容易!这些糖要由你们自己来分,而分糖需要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你们只有学会了知识才能分到糖。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拿到糖?()。2、创设情景,引发争论:师:刚才,老师先给一、二小组的同学每人分了一袋糖,打开看看,告诉同学们你分了几块?(学生报分到的糖数,教师记录)一组二组学号糖数学号糖数191927263837410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评论一下老师分的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一步引导:从两个小组整体分糖情况来看,怎么样?(学生集体探讨)生:应该比一比平均每人分了几块糖?师:也就是说要让每个人分的糖数怎么样?(一样多)二、探索方法、揭示概念1、小组活动:师:现在两个小组每个人分的糖数都不同,你们能想办法让小组内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吗?()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二小组的同学直接用糖分,其他同学观察屏幕上的数据算一算,每人应该分几块?(学生小组活动)2、学生交流:先请分糖的同学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分的?再由其他同学交流算法。方法一:移多补少法将一组1号同学拿出1块给3号同学,每个人都是8块。将二组4号同学拿出2块给2号同学,1号拿1块给3号,每个人也都是8块。方法二:一组:9+7+8=24二组:9+6+7+10=3224÷3=832÷4=8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算式。并进一步探讨:这样做是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一组要除以3,二组要除以4呢?师:虽然同学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3、揭示概念师:同学们来看,一组这个8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分的糖数)是一组同学原来分的糖数吗?(不是)它是怎么得来的?(是把24平均分得来的)24是谁的和?(7、8、9)也就是说8是把7、8、9这三个数的和平均分得到的。那我们就说8是7、8、9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师:同学们来看,二组的这个8是谁的平均数?(9、6、7、10四个数的平均数)师:那么,从平均分的结果来看,老师对两个小组的同学公平吗?(公平)。在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时,是什么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平均数)。4、小练习⑴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那你会求吗?做几个题试试?(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尝试练习。⑵集体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解答方法。(只求总数;分步计算;综合算式)通过观察不同的解答方法,集体探讨达成共识:算出总数后有几个数就除以几,得平均数;综合算式要加小括号。⑶总结方法: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三、理解平均数1、出示问题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分糖方案(课件出示)一组二组学号糖数学号糖数181721028312311410同学们评论一下:这样分对两个小组的同学公平吗?(独立思考)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老师偏向哪个小组了?你是用什么比较的?为什么不用总数比较呢?3、揭示意义师:人数不一样多时,用总数比不公平,要用平均数进行四年级数学教案比较,因为平均数能比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4、小练习师:其实,平均数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教师引导:为什么不直接比总数?通过比较哪个小组的整体水平要高一些?四、巩固练习(一)、平均数与组中数的关系:1、课件出示练习题(某种饼干销售统计图)⑴、学生观察统计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⑵、提出要求:估计一下,这种饼干第一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包?(学生交流自己估计的结果)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呢?生:算一算(学生计算)⑶总结:请估计错误的同学向对的同学请教方法,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出: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能比最小的数小,而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2、应用平均数(过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水深113厘米”的含义,结合水下示意图加深对题意的理解。(二)、平均数与极值数的关系1、题目:应聘普通职员⑴课件出示:两家公司职员的月平均工资发放表⑵出示两家公司详细的工资发放表观察表格引发讨论:为什么海河公司职员的月平均工资高,而普通职员的工资却低了呢?(学生讨论)通过探讨明确:因为经理的工资太高,导致这家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师:可见,一组数据中如果某个数过大会导致平均数也跟着相应的变大;同样,如果某个数过小也会导致平均数相应的变小。所以在很多正式比赛中,为了公平,记分时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他分数的平均数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现在,你能结合刚才的练习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为了避免最大数或最小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保持公平。2、练习(课件出示:一次朗诵比赛中张明的得分情况)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方法:首先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求剩下分数的平均数。五、课堂小结1、分糖:将一组、二组和老师手中的糖平均分给全班同学,算一算每人应该分几块?(课后到班长那领自己的那份糖)2、谈心情:这节课高兴吗?那些地方让你觉得很高兴?有没有什么遗憾?四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知识应用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
本文标题:平均数 教学设计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7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