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2022最新感动中国观后感通用5篇
2022最新感动中国观后感通用5篇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2021年度颁奖典礼”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感动,感动之余,大家肯定也受到一些启发!下面就是网友给分享的“2022最新感动中国观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一昨晚,杜富国出现在荧屏,在主持人敬一丹的鼓励下,他现场唱了一首歌《当个英雄》:“我们都很普通,来自南北西东,无论在祖国的海角天涯,肩负着使命相同,崇尚荣誉当个英雄……”随后,主持人白岩松充满深情地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越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杜富国,临危岂顾生。”当天晚上,遵义武警支队湄潭中队的官兵观看了“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白岩松宣读完颁奖辞后,杜富国抬起残臂,敬了个特殊军礼,这时全体武警官兵响起热烈的掌声。今年的春节对于遵义儿女来说可以是城市精神的全新升华。除夕之夜,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黄大发荣登春晚向全国观众拜年!正月十四,遵义英雄杜富国荣获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遵义这块红色的沃土不断孕育被时代铭记的楷模,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城市文明时代风潮的缩影,也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更是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二看完《感动中国》已经好几天了,至今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依然对节目中的嘉宾怀着深深的敬畏,我曾想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和高尚的情操才能促使他们做出这一桩桩感人肺腑的事情来。生物学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学生攀上了青藏高原6000多米的高峰,发现了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我是去过云南旅游的,到了那里就有高原反应,每天早晨都得吐一次才会舒服些,没几天就感觉身体没有力气了,更别说在那待一段时间了,而钟扬教授一年有很长时间都待在高海拔的西藏,不顾自己已不再年轻的身体,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攀爬高峰,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采摘那一株株未被世人发现的植物种子,即使他不做这些,也不影响他的工作和收入,但他仍然这么拼命地去工作,对他而言,这已经不仅仅是工作了,而是他的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扫雷英雄——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更让我感动的是爆炸的一瞬间,他下意识倒向战友那边,用身体为战友挡住爆炸物!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能让自己把生命置之度外,是对自己军人身份的一种使命感,是对战友深深的情谊,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在如今孩子们都被父母奉为掌上明珠、天之骄子的社会,他却跋涉险区、舍身为人、视死如归,这样的大无畏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马旭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当她得知家乡木兰县正处在脱贫攻坚的艰难时期,毅然将她与丈夫一分一毛积攒的1000万元毕生积蓄无条件捐给家乡,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而她自己却住着简陋的房子,连件新衣服都没有,但她却舍得买书,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她就是一股清流,当我们都在追求锦衣玉食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拿出一点来回馈社会?就像歌声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夫妇俩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岛上,一待就是30多年,他们忍受着没水没电的恶劣条件,忍受着风湿骨痛的折磨,忍受着对亲人孩子的相思之苦,只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丈夫离世后,王仕花也仍然坚持留在岛上,这么多年,开山岛早已融入她的生命。换做我们普通人,不说别的,就是长年荒芜人烟的孤独就能让我们望而却步,可见他们心中得有多么强大的信念,以及对党和老百姓的绝对忠诚,这都是常人难比的。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他爱岗敬业,30年如一日,驾驶邮车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运送邮件,累计行驶里程14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他意志坚强,遭遇歹徒袭击时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邮件安全,身负重伤后坚持康复锻炼,以坚韧的毅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都知道雪域的路不好走,他却迎难而上;都知道屋里暖,他却常年住在雪地里,因为他心中燃烧着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熊熊火焰,他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所以他的事迹才更加让人动容。还有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在危急时刻沉着应对,保证机组人员及119名旅客安全的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以及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每个人都谱写出一首首爱的赞歌,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还有对工作的热爱。身为企业职工的一份子,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了,他们的言行也无不和我们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学习马旭捐赠千万给家乡教育的感恩图报,企业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养家糊口的平台,我们就要珍惜,要感恩,以好好工作来回报单位;学习钟扬,刘传建,张渠伟,其美多吉还有王继才夫妇多少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当企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的站出来,有困难大家一起上,需要我们加班的时候,毫无怨言;学习杜富国以身守护队友的团结惜缘精神,我们大家有缘在一起工作,就要珍惜这种缘分,彼此互帮互助,像家人一样相处,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一起成长;学习张玉滚、钟扬、其美多吉、张渠伟、和程开甲的爱岗敬业精神,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来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习钟扬、杜富国、其美多吉、张渠伟等的攻坚克难精神,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迎难而上,要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总之,我们要让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再只停留在文字上,要让它变得鲜活起来,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贯彻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并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只为同一个梦想——企业的明天更美好!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三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澹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2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四今晚,我观看了20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下面说说我的感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就是人生。璀璨星空的你孙家栋,90岁,他有着浓厚的航天情怀,陆地是他的家,天空也是他的家,他热爱天空,喜欢航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他虽身为“90后”,但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那经历了人间沧桑的外表下,竟是一颗炎热的心,一颗坚毅爱国心,一颗炽热的航天心,一颗永远不会暗淡再逐渐消失的责任心,他曾说:“质量,是航天的重要生命!”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有他的贡献。他告诉“80、90”后,甚至是“00后”:‘我们是遇到了中国的最好时期,我们一定要为中国做贡献,成为国家栋梁啊!’孙家栋,将与卫星一起,在璀璨星空中永垂不朽!轻轻笑,挥手别王锋,去马来西亚打工6年,最终在中国安家,那天夜里天很凉,一辆自行车(电动车)突然引起火源,家住一楼的王锋赶紧将家人安顿好,每家每户叫醒邻居,王锋那带血的脚印中仿佛正在诉说着他那坚强的毅力,就这样20多个邻居得救了,自己却重度烧伤,在北京医院救治,那轻轻挥着的手是何等让人心酸呀!王锋,将于他的火海救人的传奇,在一千度的烈焰中永垂不朽!我爱我的学生支月英,一个女人熬了336逐步形成春秋,在大山中那小小的眼睛,肥胖的身材,梳着两条大麻花辫,多像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阿长啊!山里什么都没有,教育条件及环境极差就自己买教学工具。早上她用响亮的声音叫醒一些留守儿童,中午陪孩子们吃饭,做游戏,夜晚在夜灯下教学生写字,自己的孩子却没时间照顾,被戴了一个“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的称号。支月英,将与她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在深山丛林中永垂不朽!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酸甜苦辣,世间沧桑都经历者,才算最大的赢家!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五今天,我观看了2022年度感动中国,认识了樊锦诗先生。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时还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生动,让广大领导干部对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敦煌市领导干部学习先进榜样、普及敦煌文化知识的热情。梁建明等领导在敦煌市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实况。据了解,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终身成就奖、薪火相传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同时,还在前不久获得了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樊锦诗一直很忙,从北京到香港、从厦门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她说。“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莫高精神’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樊锦诗说。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五近日,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
本文标题:2022最新感动中国观后感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9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