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汇编4篇】
好文档,供参考1/24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汇编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汇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第一篇】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好文档,供参考2/24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好文档,供参考3/24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好文档,供参考4/24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好文档,供参考5/24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好文档,供参考6/24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第二篇】一、适宜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一)教师职能主要靠角色扮演体现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与其他职业道德比较,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杂家、学者、权威的角色。医生、向导、人师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在扮演这些角色中来实现自己的职能,那就耽误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耽误了学生的发展,那教师就成为一个“罪人”角色。作为处于人才培养地位的教师之间形成的各种角色,实际上就是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大角色的统一。教师的各种角色都是在这三大角色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当前在面临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好文档,供参考7/24世事复杂折射教师视角有限、社会进步显示教师与时俱进等角色转换的压力下,需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应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只有把“教师”定位成一种角色或多重角色,其角色职责与规范才更加具体与明细,也才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种角色道德的道德主体地位以及多元化角色道德的内涵。(二)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核心内涵1、角色职责角色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如果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过失。“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基于教师这一角色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对因过失所造成后果的追究。”教师的角色责任从宏观上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微观上看,教师的角色责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职业道德责任,即教书的责任、育人的责任与钻研业务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即遵纪守法的责任、教育教学的责任、教育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责任、保护学生的责任、提高业务水平的责任;三是道德责任,即前两类责任的升华。2、角色能力“能力是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在一定好文档,供参考8/24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特定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对教师而言,角色技能主要是指其专业能力,即学科专业能力,也就是倾向于强调教师的。“才”。实际上,“才”与“德”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才就是德,德就是才。要扮演好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的角色,教师不能没有能力,教师角色道德的彰显需要角色能力驱动。3、角色调解角色调解是指教师要在前述所说的多重角色之间调解因素、根据工作情景与角色扮演的难度对自身角色扮演进行适宜性的判断,以此提高角色扮演的有效性。角色调解分为“内部调解”与“外部调解”。内部调解指角色承担者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角色冲突。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作为客体,他必须考虑接受外界对他的角色要求,但是,作为主体,他又可以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角色行为。外部调解是通过发挥角色承担者以外的力量解决个人角色承担中的冲突。例如,一个教师在扮演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等角色时,对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者关系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实施范式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好文档,供参考9/24中———道德。”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角色的道德承担与对学生身份规训的内涵。那教师究竟适合用什么样的德育范式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是不外乎从两条道路中选其一,即理性德育与感性德育,因为除了这两条路外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德育范式的探索。理性德育学派起源于人类对理性的认识与崇拜,他们坚信并注重对德育理性的研究,强调道德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呈现。这种学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和道德自身的理性属性。其核心观点就是对个体道德理性的建构。感性德育学派又叫关怀德育派,起源于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在启蒙主义时代,关怀德育开始盛行。而关怀德育学派的真正确立是在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出现之后。在中国,关怀教育在鲁洁、叶澜、朱小曼三位当代中国教育界杰出的女性学者的德育研究理论与观念中彰显得非常明显。教师在履行自己角色道德范式时,主要应考虑选择并坚信哪种范式来进行自己的德育实施。二、结语总之,不宜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而应该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把师德放在角色化趋势的潮流中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判断,将更有利于使师德从一般的职业道好文档,供参考10/24德中区分出来,进而提升社会对师德的道德理解与道德要求,将更有助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师德建设,使教师更能具体化自己的职责。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第三篇】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一、何为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好文档,供参考11/24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2008年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
本文标题: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79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