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苏轼满江红古诗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
苏轼满江红古诗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苏轼满江红古诗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苏轼孤独的古诗句【第一篇】人生于世,总是孤独的,但是,我们的孤独总是难以言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孤独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谓夜已深。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省:了解。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贺新郎[1]乳燕飞华屋[2],悄无人槐阴[3]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5]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尽,伴君幽独[10]。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又恐被秋风惊绿[12]。若待得君[13]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14]。注释[1]本词后片多咏石榴,如元吴师道《礼部诗话》称为“别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渔隐丛话》之说;如清谭献评《词辨》说“下阕别开异境”;这类说法大意不误,亦未尽合。如本词下片并非只说石榴,参看《卜算子》词注[4]及下注[14]。关于本词也有一些故事,有谓为官妓秀兰而作(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已驳之)。有谓为侍妾榴花作(见《耆旧续闻》卷二),有谓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见《艇斋诗话》)。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从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诗而附会之。[2]燕子营巢,喜欢在雕梁画栋间。小燕学飞,夏初景象。杜甫《题省中院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3]“槐阴”一作“桐阴”。[4]“白团扇”见晋谢芳姿《团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晋书·王衍传》作:“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5]“谁来”,有谁来,言无人。[6]“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处。《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7]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8]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结红巾。”山石榴是杜鹃花,一名映山红。这里借指石榴花。[9]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10]《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写幽闺之情。”[11]榴花多千叶重台的,此句与上“红巾蹙”句,并深得形容之妙。[12]秋风摇落,不但千红早尽,亦万绿全消,是深一层写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13]此“君”字与上“君”字,均指远人。[14]“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读。谢朓《王孙游》:“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近接粉泪,远承落花,故曰“共”,曰“两”。用“若”字领头,全句只是虚拟,泛指落花,已不限于上文石榴。[1]译文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绎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余倚,独自睡得香熟。窗外是谁推响彩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浓艳石榴花细细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被那西风骤起,吹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美人相对比,残花之前对酒不忍相看,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赏析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在目。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苏轼教案【第二篇】走进苏轼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学习过程:温故知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教师过渡:好一首大江东去,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却淘不尽苏东坡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豪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特立独行的旷世奇才,带着满腔热情开始我们的豪放之旅,一起来见证苏轼豁达的人生体验,激进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教师出示课件)诵读:——通过赏析《密州出猎》《定**》两首词来感悟东坡风骨。学生解释风骨,教师评价:非常好,风骨不光指苏轼词的特点,更多的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我们要通过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上节课我们通过学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并且根据三级达标层次预习了《密州出猎》《定**》,(教师出示课件)预习成果展示:A级(诵读)层次:有感情的背诵,准确的默写。B级(鉴赏)层次:再现画面、鉴赏手法、深品情感。C级(评价)层次:选准切入点,进行探究评价。下面跟往常一样进行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一)温馨提示:借助交流,完善自己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好,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生朗读,生评价,师评价:字音准确,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生齐读《密州出猎》)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取长补短。下面请同学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我赏析的是——我依据的诗句是——我的看法是——。我评价的是——,我认为——,我的依据是——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我们先来交流《密州出猎》:教师过渡: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于苏轼,沉痛是豪放的奠基石,东坡一生多遭磨难挫折,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此,苏轼的生命才发生了质的飞跃,才真正成为苏东坡,下面我们一起赏析他的另外一首豪放词《定**》,齐读一遍,然后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教师总结过渡:这场雨是苏轼一生中一场温暖的经历。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通过刚才的预习成果展示,我们了解到此时苏轼性格已不单单是狂放不羁所能概括的了的,他性格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份洒脱与旷达。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帮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东坡风骨。(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二)温馨提示: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尊重他人的成果,并能集思广益,培养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1、两首词当中都出现了“何妨”,这两个“何妨”有区别吗?内容和感情的不同。仔细揣摩一下两个何妨的意思有区别,一个是没有什么妨碍,一个是为什么不?《密州出猎》中的何妨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借出猎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定**》中的“何妨”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吟诵诗文,慢慢行走。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由此可见苏轼的旷达。2、《密州出猎》的感情仅仅是狂放吗?联系作者身世,诗中关键词和典故来理解。还有一种不得志的激愤。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还有他所运用的典故,都能体现这种复杂感情。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如何理解“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有的版本是问号,这是个反问句,“谁怕”?我不怕自然界中的风雨,我也不怕人生中的风雨,这是对荒唐世界的嘲笑,也是对以后艰苦环境的一声掷地有声的呐喊!一蓑一笠,平生快哉!该是怎样的一份从容啊!4、《定**》中的“归去”如何理解?从苏轼和陶渊明归的结果上来看显然是不同的。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中归字出现了一百多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表达出来的归,既不是对政治的逃避,也不是对社会的退隐,他的归比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他是在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情。和陶潜的刻意不同,苏轼的从容是随意的,一切都是面对烟雨人生后从容回眸。“归去”,是挑战,是新的选择,更是从容的态度。5、“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来理解“也无晴”?„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他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他。在他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此时的苏轼是一个大智者,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过渡:经过成果展示和质疑探究,大家对苏轼的这两首次词已经有所把握,请大家自由朗读,思考:苏轼词的特点是什么呢?苏东坡词的特点:豪放,具体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上:题材的豪放(以小见大,国家危亡,人生体验)表述方式的豪放(以议论入词,表达方式上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内容上:人物形象的豪放(外在形象和内在思想)旷达的人生哲理(这是苏轼豪放词的根基)教师过渡:(出示课件)王国维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六)四伟人中,每人所代表的时代与思想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屈原和杜甫表现了儒家的忠君、爱民、“致君尧舜”等进取的观念,苏轼的人生观念,则提供了如何使儒家的进取与佛老的退避批判地结合统一的范例;如果说,陶潜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产物,提供了以归隐批判现实的方式,苏轼则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投影,提供了比归隐更高一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既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情,这样的内心才不会痛苦。昔年东都一试名动朝野,策论天下而成一代鸿儒,十几年的宦海烟尘与翻转,尊崇与嫉妒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苏轼!不见了鸿儒往来和琴瑟相和,黄州那一片寂寞的山水因为苏轼而变得灵透俊秀,一切的苦难
本文标题:苏轼满江红古诗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24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