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劳动关系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开始,以市场雇佣关系为特征的劳动关系在英国建立起来。到19世纪上半叶,劳资矛盾已经是那里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了。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全面理解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章学习,需要达到以下目的:描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理解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掌握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由于大企业的建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斯密的管理思想: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参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恩全集》第二卷)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以电的使用为特征的科技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变革,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和管理“精英”手中,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泰勒制、甘特图、福特式流水线等。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会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1、1886年,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AFL)成立,它是一个以熟练工人为主的,在不同职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2、1905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诞生。3、19世纪后半期,欧洲主要国家都基本承认了工会的合法地位。4、到20世纪初,各国的工厂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保险法、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大量出台,相应的劳动行政管理机构也开始出现。5、1904年,新西兰出台较规范的集体合同法,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管理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让步;劳资矛盾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政府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使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生在该时代的劳资冲突案例美国8小时工作日运动和哈玛克特广场骚乱在19世纪末许多雇员希望的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将普遍的10小时工作日减至8小时。塞缪尔·龚帕斯是美国劳动骑士团的成员,也是其它劳工组织(行业组织和工会联盟、雪茄工人工会)的领导,他向劳动骑士团的领袖和主要发言人包德利施加压力,要他支持1886年5月1日为8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全国总罢工。在1886年5月3日,在芝加哥就此事而罢工的一些工人与警察发生了冲突,至少有4名罢工者死亡。进行抵抗的一位领袖印发了激动人心的传单,鼓动“报复!”和“工人们武装起来!”传单还表示次日将在芝加哥的秣布广场举行群众集会。这些都为一个事件(后来称为秣市骚乱)打下了铺垫。在1886年5月4日,约3000人参加了计划的集会,开始时是平和的。在一场演说中,一枚炸弹扔进了警察队伍中,导致了死亡7人,受伤60人。接下来发生的事尚不明朗。不论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人。最后被指控对该事件负责的8个人被逮捕,其中4人被吊死,1人在监狱中自杀,3人在服了一部分刑期后被伊利诺斯州州长赦免。没有确定是谁扔的炸弹。至此支持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工人在芝加哥哈玛克特广场上的群众集会,以和平开始,但以暴力和死亡结束。劳联是在对劳动骑士团失败的反思的基础上于同一年成立的,立场更为温和和稳健。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劳资关系紧张,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罗斯福为代表的政府不得不采取更直接的干预。行为科学理论: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探求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劳动关系的制度化:为了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经济的复苏,各国依据新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开展了“产业合理化”运动,该时期,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企业的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背景: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知识技术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突飞猛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丛林”: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成熟的劳动关系:政府采取了更多的产业民主化政策;集体谈判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体系和调整机制。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塔夫脱——哈特莱法案,修改了国家劳动关系法案,对工会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劳联和产联都坚决反对,但无法阻止它的实行,劳工政治地位的上升期结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销售、生产、设计和生产重组等方面,要求更具柔性的专业特征,从而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各个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早期的劳动关系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冲突的制度化成熟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新阶段时间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1914年到1944年1945年到20世纪80、90年代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经济技术社会背景产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战后发展的黄金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新的管理理论劳动关系的特征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利润;政府不干涉;工人的冲突和斗争分散政府出台立法;雇主改进管理;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制度建立政府干预产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雇主逐渐关心员工的社会性;三方原则等制度建立劳动关系的处理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劳资矛盾总体趋于缓和、合作成为主流各方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发展方向还不明确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推荐阅读:玛丽·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复习思考题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你能得出哪些规律?3、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本文标题:劳动关系学之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5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