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推荐8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推荐8篇】【导读】这篇文档“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推荐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一、教学研究目的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二、教学研究方法1.实验法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2.问卷调查法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三、对比结果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四、结论与建议1.研究结论(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2.合理建议(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参考文献:[1]李五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M].甘肃日报,20xx-09-12.[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二篇】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三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
本文标题: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推荐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