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5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5篇【导读】这篇文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原先旧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由此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这种课程体系必然是“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构。这个创设过程即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即一题多解、多题一思路、一题多变、学科综合。教学中还要要落实四项训练,即始终贯穿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及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多向交流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其中“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其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各自自主探索所得学习成果,以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并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这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从本质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例如,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也可能视若无睹;再如,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根植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号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情境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另外,具体学科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也是学习主体在知识习得、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的核心要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其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及其所积极创造的机会,使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并形成认识;二是积极发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并在这些相关资源与学习主体间架设起通达的智慧之桥。例如,数学课程要在引领学生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中特别是在认识数与形以及相互关系的教学中,重点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相互联系并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教育。所以说,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系统整合,强调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1.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1)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2)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3)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一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2.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栽体。(1)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清晰思考、预测和预报、有效交流、理解人类环境、知晓人类和社会、个人生存等能力;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2)重视榜样的力量:教师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闪耀着榜样光辉,通过这些积极创造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尝试的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与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手段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动力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只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检测设计2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检测设计邓翠菊一、教学目标及其功能教学目标指教学之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的预期及教学之后这些预期的达成度。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之后。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导教、导学、导评三大功能。在备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效的教学始于教者与学者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目标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盲目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高效教学:在单位时间中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时底线,高效教学时上线)二、教学目标设计及其主要问题1、学科知识目标设计欠缺知识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第一维,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每门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环节。没有学科知识的教学是空心教学,没有知识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最不准确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描述●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点的就知识需要考虑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依据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和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以知识点为单位检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确立过大,目标泛化,贪多求全肤浅地理解“三维目标”,把“三个目标”简单相加,并列陈述;或理解为“三种目标”缺一不可;或理解为“很多目标包罗万象。贪多求全的结果是任务太多,蜻蜓点水,缺乏实效。3、目标错位,主体误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就是指学生的发展状态或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的目标要求,要用学生发展状态的语言表述。用“是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等嗾使多余或含糊有问题的表述,是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本身不明了才导致的表述。4、虚泛化,表述含糊笼统,不可操作,不能检测。教学目标表述指用文字对教学的预期结果进行简明而完整的说明。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清晰,明确,具体,要可操作,可观察,可言传,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价,不可笼统,含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3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