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打造大学特色文化 构建文化育人平台
打造大学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育人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建设体现时代要求,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人民大学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建设大楼等硬件设施,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载体。二、汇聚大师,加强校园文化核心元素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三、弘扬“大气”,努力在营造良好的氛围上下功夫,在凝炼人大精神上下功夫。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硬件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教师的精神风貌发生根本变化;大学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1、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性,把它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2、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软硬结合。3、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突出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色。5、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联系实际。目标与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按照“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改善校园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着力改善学校文化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建设体现时代要求,体现人民大学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实施方法与过程实施方法与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建设大楼等硬件设施,改善校园文化的硬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载体。1、学校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大楼”建设的重要性和改善办学环境的紧迫性。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大楼”,象征学校的硬件环境。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既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营造学术环境和氛围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办学条件的滞后、落后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而且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影响师生员工的心态。早些年,人民大学的校园环境是全国重点高校中最差之一,师生情绪很受影响,当时有人这样说人民大学的校园:“从东门进去是失望,从西门进去是绝望。”失望情绪迷漫校园。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决定把学校硬件环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2、学校行动上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校园硬件建设的力度和步伐。从新世纪开始,学校领导把校园规划和建设放到与学科规划和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作两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揭开了人民大学历史上基本建设最为密集、进展最快、校园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包括:学校邀请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教授,重新对校园进行了规划;邀请国内著名园林专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将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与置换校园结合起来,3000多名教职工到校外购房,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新增可用于办学的土地240余亩。世纪馆、游泳馆、多媒体教学楼、运动场等一大批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当时全国高校最大的单体建筑——明德楼群和规模宏大的文化大厦。以此为标志,人民大学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彻底改变,每个学院都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办学空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新建或改建了百家园、品园;树立“吴玉章和学生们在一起”雕像、孔子铜像等;对学校主要道路、楼群进行了富有人文意蕴的命名。发布了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字为图形的新校徽图案;建成了校史馆,加强校史校情教育。这些措施为校园增添了人文气息,提升了文化品位。二、汇聚大师,加强校园文化的核心元素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教师,特别是大师,是人类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创造者、传播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高品位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最集中承载。有一流的“大师”,才可能有一流的学术成果,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人民大学非常重视“大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人民大学确立了“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方针,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1、“请进来”,就是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国家元首、有当代最著名的学术大师。目前,大体上平均每周有一位港、澳、台或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来访;每20天有一场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每月有一位外国政要、驻华大使或外国著名学者来学校演讲。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如“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等。2、“走出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研讨。2004年学校资助100多名教师出国研修,2005年,学校“教师国际培训支持计划”遴选出95名教师出国研修;2006年学校“教师国际培训支持计划”,遴选出56名教师出国研修。2004年以来学校还资助数百位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近年来,这种学术交流的气氛更加浓厚,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论坛、研讨会纷纷举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襟怀使人民大学成为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西教育特色相互交融的学术殿堂,为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提供了方便。3、“沉下去”,就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去考察学习,“沉”到书斋里去潜心治学,不为世俗诱惑所动。如学校先后多次组织教授考察团,支持相关学科教授组团在国内进行为期10至30天的考察,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提供发展战略咨询,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很好效果。目前,学校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1人等。这一大批学者不仅是人民大学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学校组织名教授进课堂,上讲坛,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交流,聆听教诲,接受教益。三、弘扬“大气”,牢牢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努力在营造良好的氛围上下功夫,在凝炼人大精神上下功夫。弘扬“大气”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所谓大气,就是一所大学要有优良的校风学风,要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宽广的气度和浩然正气,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人民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精神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巩固并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打造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多个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人民大学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发挥着先导和示范作用。近年来,人民大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重镇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高地的地位。学校现有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九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人民大学获选22篇,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建设新思路,开展了学科调整,在巩固和强化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的优势的同时,加强理工科建设,努力创造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育人环境和思维方式,以使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2、体现人大文化传统,着力打造人大精神。学校设立“实事求是”校训石,要求师生在思想上求真,在行动上务实,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倡导“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要求学生努力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既坚持“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又具有“忠诚、勤勉、朴实、友爱”的道德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倡学生要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如我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是全国闻名的。全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春晖社、绿橄榄爱心社、学生艺术团文化下乡服务队等18个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正式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2000多人,平均每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万多小时,受助人数超过8万人。3、积极营造宽松、开放、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近年来,人民大学高度重视学术的自由和开放,展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人民大学率先承担和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西方哲学家全集中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套全国通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美第一个西方经济学交流培训项目、中欧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重大合作项目、当今西方最新经济学、管理学教材《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哈佛商业评论精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的翻译等。与世界上38个国家和地区145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建立的百家园、百家廊,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和人民大学在21世纪面向世界开放的胸襟,以及百家争鸣,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此外,学校注意抓住70周年校庆等重大活动的契机,加强校情校史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等方面工作,包括规划出版系列校史出版物,整理校史,研究校史,设计校园视觉标识系统,确定校歌并在广大师生中广为传唱等,这些进一步凸显了“人民、人本、人文”、“立学为民,治学为公”的理念和精神,体现了人大传统,凝练了人大精神,对于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工作成效: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硬件环境发生根本变化。通过建设“大楼”,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特别是实施校园置换,拓展办学空间,既极大地改善了我校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又为新的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对维护校园的完整性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了时间,赢得了空间,凝聚了人心。同时,人文景观的修建和改建,为校园增添了人文气息,提升了文化品位。师生们从学校面貌的变化中看到了新希望,新气象,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对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激励学生爱校荣校、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2、教师的精神风貌发生根本变化。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方针,使教师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尤其是,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得到明显提高,出现了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杨志、2008年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珊、全国劳动模范方立天,这些德艺双馨的教师以其良好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感染和教育了学生。3、使人民大学的大学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通过弘扬“大气”,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凝炼了“人民、人本、人文”、“大楼、大师、大气”、“立学为民、治学为公”的人大理念和精神,使人大的文化氛围更浓了,与时俱进的人大精神,弥漫了校园的各个角落。经验总结:通过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经验。1、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走向文化的竞争,能否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生命力。2、校园文化建设要软硬结合,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把两者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软环境建设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3、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其要抓好师德建设,以及校风学风建设。4、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突出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5、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紧密联系实际,既注意联
本文标题:打造大学特色文化 构建文化育人平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