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微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
微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导读】这篇文档“微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微课教学设计【第一篇】运用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史海燕北戴河新区栅子里小学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教学目标: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教学设计:一、自主探究例4、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2)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3)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1、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一共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还剩下()个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3、学习列综合算式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板书:(90-36)÷9=54÷9=6(次)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二、总结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五、板书设计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还剩下()个90-36=54(个)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54÷9=6(次)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微课教学设计)【第二篇】《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1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学生分析: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教学目标: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心情的描写。教学设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8自然段,找出描写鹰四次撞掉水杯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晴变化的语句,用符号全画出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师:下面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鹰第一次撞翻水杯的经过,重点体会一下鹰的动作“打”,然后想一想,这时成吉思汗心里会怎样想。(课文中说是他宠爱的鹰干的,第一次他会生气吗,由于是宠爱,所以不会)师:成吉思汗此时心里也许会这样想:难道是他不小心。师板书“没有生气”。师:第二次呢?鹰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鹰这次又撞掉了水杯,这时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为什么,他这时心里会怎样想呢?到了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红色的字,想一想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假如这只鹰会说话的话,它又会对他的主人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补充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成吉思汗说的话,要把他生气的样子读出来。师:最后一次,鹰又扑掉了水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在这种情绪下,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这就是你的下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张表格:附表格:鹰的动作成吉思汗的表现第一次打掉没有生气第二次撞掉有点生气第三次撞翻真的生气第四次扑掉气急败坏他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宠爱的鹰。可是当他发现真相时,他的反应什么呢?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从这些红色和蓝色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懊悔,可惜、气自己的感情变化。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他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最后,我再送同学们四句话,那就是冲动是魔鬼;吃一堑,长一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这四句话,对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第三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课题反比例设计者课题组成员来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设计时间2016年4月录制方式手机+白板时长8分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重难点和关键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环节讲解设计意图导入(1)分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1.课件出示例1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2.课件出示例2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课后反思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微课教学设计【第四篇】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与对象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2、教学对象: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4、教学媒体:PPT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2、展示第二张PPT:春运的图景。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
本文标题:微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7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