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4篇】
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1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1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和核安全。在中国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统一管理国家安全工作。2014年1月24日,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关系学院编著的《国家安全学》一书中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论述: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国民安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了11种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在2014年1月《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中,将当代国家安全体系构成要素扩展为十二个后,构建了一个当代国家安全体系图: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出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个任务需要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来逐渐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第2条:“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如下: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所谓外部的威胁与侵害,大致可分为外部自然界的威胁和侵害与外部社会的威胁和侵害两大类,但由于国家安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从威胁和侵害者看,这种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1)其他国家的威胁;(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危及国家生存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外部,而且还时常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直接都会危害到国家生存,造成国家的不安全。因此国家安全必然包括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要求。仅仅是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国家并不一定就会安全。第三,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表述为“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那么这就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区别开了,因而也就抓住了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定义:“国家安全是国家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在20xx年1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中,原《国家安全学》作者将当代国家安全构成要素扩展为12个方面,并将原来的“领土安全”修订为“国域安全”,从而使当代国家安全体系构成要素依次为国民安全、国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2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方面内容习。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框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努力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质。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把保障国家安全各项工作抓实抓牢抓好。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探索实现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系统谋划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新思路,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3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的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党维护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意义。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应对我国国内外安全挑战、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重要批示中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科学的指导性,为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当今世界情势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之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同时面临着诸多风险隐患、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国际安全形势依然扑朔迷离,大国博弈斗而不散,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屡打不绝,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案事件多发频发,反恐怖、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反间谍斗争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复杂。总的来看,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对于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要求,既要关注武装战争、地区冲突、政治颠覆、情报窃取、间谍渗透、分裂破坏、恐怖主义、黑客攻击、意识形态侵入等人为因素,也要关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自然因素;既要关注全球资源危机、信息技术安全、跨国(境)犯罪等时空因素,也要关注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难民危机等现实因素;既要关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等宏观因素,也要关注安全与发展的各种具体因素。例如,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已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反恐怖工作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深化反恐怖反渗透反分裂等专项斗争,全力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工作,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周易·系辞》:“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中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的安全的义务。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当今世界情势的深刻变化。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承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它在宗旨与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取向,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上强调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思维方法,在形势与要素判断上主张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结合。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思维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的本土创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走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和普遍安全之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空洞的说教,而是中国对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提出的中国声音,是针对全球治理给出的中国方案。例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在21世纪的主要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其核心内涵即构建人类利益和谐、安全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中的重要理念,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维与定位是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而不是只顾自己国家安全,也不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基础之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到网络安全共同体等,涵盖面相当广泛而具体。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肆虐
本文标题: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9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