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语文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育己方能育人
育己方能育人——基于新课程的心理学思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份报告的预言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的考查报告中说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最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也写了一份报告: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右手,否则不轻易改变;早晨7点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中国学生有“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优秀的学生,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报告的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视野》2004/6教育部官员透露惊人数字八成高中生对课程不满86%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授课方式,62%的高中生从没上过校内选修课……在日前召开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会上,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刘月霞副处长透露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现行的高中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此项高中课程问卷调查涉及了10省市的1.4万名学生,1000名教师,100多名校长。据刘月霞透露,高中新课程方案思路是,教材内容涉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等实用性内容,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更加丰富,体现多样化选择性。据悉,新的高中课程草案年内有望通过,2004年9月开设高中课程实验区。——《江南时报》2002/10/1师生普遍认为:高中课程过多过难近日,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公布了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校长们普遍认为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内容过多、难度过大;学生认为学校布置的作业缺少实践性和探索性,并且过于注重考试成绩。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名教授曾说,他们系里虽然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去了国外,但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所发现的少之又少,这些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往往能够顺利考出好成绩,但在独立思考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发展方向时却往往是一片茫然。北大物理系的教授也表示,如果院系拥有自主招生权,他们决不招那些在国内的各大比赛中屡屡获奖的学生,因为这些大奖只能说明应试能力强,而在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则未必比别人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也在论坛上作了关于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报告。他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除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从前被长期忽视的个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急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几千万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文汇报》“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教育孩子的基础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内容提要●解读高中生●究其原因——师源性思考●教师心理枯竭一、解读高中生(一)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有助于中学教师对高中生进行教育◆有助于帮助高中生进行自我修养◆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个体心理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别林斯基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匈牙利]裴多菲《冬天的晚上》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念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念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曰新,惟思既往也,事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梁启超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2、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的表现;3、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4、半数以上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5、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6、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7、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8、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从调查结果分析,总体上看,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中国教育报》2003/8/10中学生“浅阅读”现象值得关注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沪、港、澳与新加坡四地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上海赛区颁奖会上了解到,上海中学生爱看的书籍类型排名中,卡通漫画类排在最前面,57.6%的中学生将其列为“最爱”,其次是武侠言情类、教学参考类,最后才是文学名著类。约10万名上海中学生参加这次读书征文活动,他们选读最多的10本书,依次是《窗边的小豆豆》《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茶花女》《围城》《三国演义》《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傅雷家书》,其中外国著作不仅占了7个名额,而且前5名都是“洋字号”。教育专家指出,如果不写读书笔记,上海中学生更倾向于“消遣阅读”、“功利阅读”;要写读书笔记了,捧起中外名著的中学生明显增多,但从排名前十的作品来看,中学生读书尚“浅”,《窗边的小豆豆》、《简·爱》、《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等外国作品通俗易懂,阅读起来一般都比较轻松,而研读中国古典、经典名著的学生明显少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看书还要在“深”字上下功夫。——《新民晚报》我们缺少了什么?面对美国中学生的科学课本,我迟疑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教育资料是怎样的呢?尽管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惊讶赞叹了一番。刚翻了几页,我就被它漂亮丰富的色彩吸引住了。这使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探索者丛书”,无论是插图、版式、印刷都无可挑剔。这套教科书已似乎让有限的视觉感官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插图都用上了:从显微镜下的科研图片到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照片;从制作精良的三维立体图到叠合多重空间的示意图表。图片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使我大饱眼福,领略了眼睛所不能及的宏观、微观、抽象、高度概括的世界,这些真实或虚构的图片,让我对平面的文字有了立体的、形象的,简直有质感的认识。说美国人懒,没错,所有的章节都被分成短小的一小段、一小段,隔两三行就有鲜艳的插图和各种“技能训练”,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读“科学探索者”就像浏览网页,随着鼠标的不断点击,不时有小窗口跳出来,里面装着所谓的“礼物”或附件,如同繁忙工作之余的咖啡,给人休息放松的时间。整本书很有人情味,字里行间弥漫着书香气,温馨的色调,无声的交流,鼓励的语气,幽默易懂的措辞,让我感到很轻松、很舒坦,同时还带着探索奥秘的兴奋。小节之间没有固定的作业,有时仅是几个涉及内容的重点问题。每一章都有小型课题研究,总结和巩固基础、启发思维的练习。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探索者”丛书就是力图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中国现代的教科书,经常用晦涩的语言陈述一个原本简单易懂的概念。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无不在教会我们如何熟练运用公式、新的解题技巧,不断重复相同的题型以帮助我们形成思维定式,形成看到题型就想到固定方法——类似电脑超级链接般的反应能力。有趣新颖的提示、实践活动、自我探索少得可怜,即使有,因为太陈旧、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引不起兴趣,学生们反应冷淡。就这样,我们原本活跃的大脑在死板的教科书中被囚禁了。我们的思维、感官不在会被生命的奥秘、运动的规则、反应的实质所打动。反之,我们尽量躲避与之相关的烦琐的计算、机械的推理、无趣的重复、企图找到新鲜刺激的替代品;我们丢弃了积极的研究探索方法,把盲目接受知识看作理所当然;我们在书本的题海中痛苦挣扎,眼看着自己的创造力被一点点地剥夺;我们大声喊叫,却无人回应,所有的人几乎都被“历练”得麻木不仁。我为什么要成为课本的奴隶呢?我为什么要被高考控制呢?我一直想要了解自然的法则、人类的意义,相比之下,考试又算什么呢?但我有那么容易被解放吗?应试教育如影相随,我无法脱离社会,也无勇气蓄意反抗,我只能在应试教育和自我探索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给自己挤出空间胡思乱想罢了。那他人呢?我苦笑,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生活在课本知识的夹缝里,承受着来自家长、老师、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道他们的问题能通过阅读“科学探索者”丛书而解决吗?“科学探索者”仅仅是一个引子,而从事科学探索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已成为密切关系到中国千百万学子的头等大事。——尤雨奇《科学时报》2004/4/15(三)当今中学生的十种心理矛盾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3、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7、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8、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9、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10、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日、美、中三国高中生信心调查财团法人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5月末公布了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该调查报告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过了美国的48%及中国的37%。而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的日本高中生只有37%,中国高中生则高达96%,美国高中生也有89%,与日本高中生形成明显对比,中、美高中生都比日本高中生“自负”。记者到财团法人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采访了该所所长千石保先生。千石保先生告诉记者,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1980年曾进行过一次日、美高中生的“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这次是第2次而且是在日本、中国同时进行调查,然后将得出的结果与美国进行比较。日本与中国都是在去年的10到12月份实施的,调查对象为高中一到三年级学生,其中日本为15所高校1250人,中国为16所高中1226人,中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哈尔滨、青岛、武汉、西安、沈阳、济南这8个城市。美国是在今年1到2月份实施的,共有10所高中的942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参加。该调查共分16个项目,其中有关于“未来的人生目标”、“个性及自我评价”、“对现状的认识”等内容。千石保先生表示,从这次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家的现状与未来直接影响到了高中生的意识。日本高中生明显“自卑”,与日本的现状及未来相吻合,而美、中高中生则是充满“自信”或“自负”,就像中国的高中生那样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现状及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其中有一项调查也明确地显示了这一结果,认为“有自信能完成计划”的日本高中生的
本文标题:语文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育己方能育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