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DOC 37页)
1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特色项目之一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安徽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特色二○○四年九月2目录一、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和强化人才培养特色……………………(1)(一)建校初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1)(二)有组织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特色……….(2)(三)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淀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4)(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色……………………....(7)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体现人才培养特色……………………..……….(11)(一)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不断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11)(二)依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14)(三)大胆实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21)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弘扬人才培养特色…………………………………..(23)(一)构建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理论知识系统,加强基础教学…………..(23)1、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平台……………………(23)2、按照重学科淡专业的要求构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25)3、按照专业特色,设置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26)(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8)1、推进实验课程内容整合,构筑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28)2、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习教学环节的“产学研”结合…(30)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或实习进行模拟、仿真教学………………………………………………………...…..(36)4、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强化学生综合训练……………………………..(38)5、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39)36、加强实践教学评估、考核和规范管理………………………………..(40)四、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效果……………………………………………………(41)(一)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41)(二)促进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建设不断加强……………………(42)(三)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45)(四)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改革成果……………………………………(45)(五)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47)五、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彰显人才培养特色……………………………………(48)4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安徽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学校依据办学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安工大人才培养特色,并在新的实践中强化这一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本科毕业生,为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一、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和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时20余年,经历了一个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一)建校初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建校初期(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广大教师在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和对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冶金工程技术人才。这一阶段的探索,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并获得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刚刚举办本科教育的我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二)有组织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特色1988年1月,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建校10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特色的本科毕业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自1989年开始就建立了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制度。1995年12月学校召开了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校5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先后两次教学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特色的积极探索。早在1984年热能专业就开始以“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创建新专业,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施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配套改革,把学生带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科研带结业,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之后,学校先后进行了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金相专业试点班培养模式研究;钢铁冶金专业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煤化工专业紧密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冶金机械专业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组织教学过程;会计专业采用分段式组织教学,加强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等等。这些探索,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还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注意加强基础、加强主干课程、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有力地促进着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这一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研究先后获得了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和2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这些改革研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向社会输送的一批批合格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还发表了一批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三)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淀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以1996年我校承担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为标志,我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展开阶段。1998年3—4月召开的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教学改革放在各项改革的核心位置6上,大力予以推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强化德育工作,加强基础教学,优化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培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承担的原国家教委课题为中心,以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狠抓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1999年召开的校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以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高等学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继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学校确定的培养面向21世纪,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和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加强学风建设,严格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围绕“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这一国家级课题,学校共配套课题48项,获省级课题14项。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果。发表了一批理论研究论文,形成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如《面向21世纪工科人才全面素质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等;形成了冶金、化工两个专业的试点培养方案,并推广到当时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促进了课程内容和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配套改革以及教学基本建设的加强,也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组在《研究动态》上先后两次刊发了我校课题研究情况。200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山东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报告会上,共有9个大会交流报告,我校作为主持学校之一的六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题总结报告在大会上作了交流,这是一般院校改革成果在大会交流的唯一代表。这一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共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7这一阶段,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先期关于全面素质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为主的理论研究为起点,使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目标导向,并经过几轮的改革,逐步提炼、升华为有一定普遍意义并带有规范性的理论认识,用以指导改革实践,并全面落实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概括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加深了对全面素质内涵的理解;二是实施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系;三是加强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组、整合和优化;四是形成了基础性、操作性、综合性、设计性等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五是实施课内和课外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本阶段的改革成果充分体现和固化到1998年制定的8个专业和1999年制定的19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并在实践中得到认真落实,使人才培养特色由点上的探索发展到面上的系统实践。至此,历时20余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中,积淀形成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我校获得“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理工科实习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和“一般工科院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新的国家级立项教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入对上一轮改革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巩固、扩大,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使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强化,并凸显其鲜明与独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共批准670项课题,由248所院校承担。其中承担1-2项的院校占70%,承担3-9项的院校占院校数的24%。安徽省共有9所院校(含中科大、合工大)获准课题18项,我校为获准新的国家级立项教改课题较多的院校之一。2002年,我校又成为“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这一国家教改项目的主持单位之一,并负责承担“大学生学习改革理论研究与系统构建”项目的研究。2001年4月召开的校教学工作会议,以主动适应高教扩招形势,努力提高8我校教育质量为主题,重申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6月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以学习贯彻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和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回顾了一年来承担3项国家级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认真落实我校的
本文标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DOC 37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