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热选4篇】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热选4篇】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7八年级是初中的关键阶段,八年级可以说是整个中学的转折点。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度过八年级的时光。以下是网友准备的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第一篇】学习目标: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20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二、教学步骤1.析题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对说明方法的区分课前准备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拱桥和梁桥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中国石拱桥》。学生讨论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小结: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桥;桥洞并不弯曲,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桥。拱桥承受的压力比梁桥大。就外形看,拱桥具有曲线美;梁桥桥式单调。我国的拱桥大多是用石块砌成的。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桥身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1、激发动机运用投影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作者:茅以升。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三、交代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这是1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检测字词的预习情况。2、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③中国石拱桥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3、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五、重点研读“赵州桥“段落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问题: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左边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归纳: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下节课探讨。七、布置作业:A(学优生):识记说明文知识,深入领会本课内容。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了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部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特点?过渡: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作为联拱石桥的杰出代表——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播放卢沟桥的图片,投影本课时目标)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提问。二、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2、对照图片,参照课文内容,小组研讨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学生齐读第6、7、8段卢沟桥部分;小组内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思考左边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3.探讨“卢沟桥”的特点及说明方法。三、拓展延伸——齐读课文后半部分解放后,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桥梁的画面。四、布置作业:A(学优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学生设计桥梁,画示意图,写出介绍文字。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第三课时一、探讨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师讲授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教师引导(1)举例子:本文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最具有代表性。(2)列数据:第4、5、6、10段都列举了数据。(3)引用古籍:第7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写卢沟桥的外形,唐代张嘉贞《安济桥铭》写桥设计。“旅人桥”(4)作诠释:第5段“大拱的两肩上……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作比较:第6段“永定河发水时……足见它的坚固”。(6)打比方:第1、5段(7)摹状貌:第6段最后一句3.小结: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整理,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本文就是说明文特征显著的典范。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语言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举例说明:(1)第2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由外表到内在,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写的。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词语次序不可移动。(2)第3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约”“可能”,是根据写文章时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这里用语准确。(3)第5段“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依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这是从时间上相对的说,不犯绝对的毛病。2.数字的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第6段对卢沟桥的介绍,从修建年代、长度、宽度、石拱数、甚至每个石拱的`长度,都运用数字说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更精确的了解。3.第9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绝不能变动。△说明文中要准确运用词语,这样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三、布置作业:A(学优生):完成课外说明文语段。B:(中等生):书后习题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板书设计: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赵州桥和卢沟桥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大约、几乎、左右……)2.运用数字说明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六课堂拓展延伸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七人生的启迪?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板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第四篇】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2、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三、学法指导⒈理解——品味——感悟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22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