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材料实用3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材料实用3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材料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杜富国事迹材料素材1一个习以为常的加班日子,忙完了手头的工作,闲暇之余打开网站浏览新闻,一个加粗的新闻标题、一个熟悉英雄的名字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宣部授予扫雷英雄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虽然早在去年就已知晓了杜富国同志的英雄事迹,但如今再次细细浏览他的故事,还是会为他“惊天一挡”的壮举而感到震撼。看到英雄被国家和社会所崇敬、关爱,欣慰之余,听着办公室楼下传来孩子们玩耍的阵阵嬉笑声,在感受岁月静好的同时,我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我也要做‘杜富国’式的组工干部”。做“杜富国”式的组工干部,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担当。忠于职守是为爱岗,8年多的军旅生涯中,杜富国有3次重要人生选择,但他每次都选择了生死雷场。苦练本领是为敬业,为了掌握扫雷知识,他加班加点背笔记;为了练强探雷手感,他每天练习上万次;入伍以来,他被5个单位争相选调,先后干过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曾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做了就要做好,还要做到最好”是杜富国的座右铭,也应成为组工干部的毕生追求。学习他爱岗敬业的担当,是要学习他肯学、善思、能干的责任意识,唯有如此,方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成绩。组工干部,要在发自内心的认可、理解、热爱组织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安专迷”的组工精神、“精细勤”的组工态度融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承诺,让“组工出品、必属精品”美名继续远扬。做“杜富国”式的组工干部,就要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奉献。“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子弟兵们为了祖国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默默奉献。杜富国作为一名排雷战士,时刻都在践行着什么叫“负重前行”。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乡亲们“趟”出了一条条安全通道、“趟”出一片片希望田野;危急关头,他更是用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的豪情壮语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奉献,不需要我们冒险,只需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要我们认真对待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苦差事”的组织工作。也许,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常伴亲人左右,不能像他们一样三五好友成群把酒言欢,甚至不能吃一顿安稳饭、睡一个安稳觉。但既然身为组工干部,就要有为组织分忧、为人民谋事的觉悟;就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豁达;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面对工作实干多一些、埋怨少一点,毕竟,我们是“负重前行”的组工干部。做“杜富国”式的组工干部,就要学习他无怨无悔的决心。“如果再有一次,我还选择上雷场”“我得加强锻炼,让自己好得快一点,这样就能早点回去扫雷了”“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扫雷工作”这些都是杜富国康复后接受采访时透露的心声。也许,人们从中听出的是他对扫雷工作的牵挂,但我从中听出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的决心。试问,一份让你失去了双眼、双手的工作何以让你在见识了它的威力之后仍然对其念念不忘?我想,这断然不是工作本身的魅力,而是选择它的人选择坚守。学习他无怨无悔的决心,就是要学习他那种“择一业终其一生”的精神,唯有如此,方能有所成就。组织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也许,我们有一百个理由不喜欢组织工作,但没有一个理由不干好组织工作。我们要意识到,组织工作,事关国家事业发展、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生活;我们更要意识到,我们是在从事一份充满意义、充满挑战、充满光明的工作。所以,干好组织工作,就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守组织工作,就是在坚守自己的为公情怀。这两天,杜富国“无手的的军礼”一度成为了网络热搜,大家纷纷点赞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组织部门也是一个强调仪式感的地方,而我们组工干部最有仪式感的就是用心用情做好每一项组织交代的工作,也唯有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杜富国”式的组工干部。勋章杜富国个人先进事迹2杜富国,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参军入伍,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荣誉。5月22日,中宣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杜富国出生在湄潭县太平村,坐落于遵义这个革命老区的一隅,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杜富国从军报国的志向明确,19岁的他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了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他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工作尽心尽责,训练努力刻苦,淳朴、勤奋、钻研,成立领导眼中的“好苗子”。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手榴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同组战友安然无恙,他却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几个月过去了,他排雷负伤前对战友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感动中国”的丰碑上,更印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在杜国富的身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的真正含义,担当不仅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担当。在杜国富身上,当面对危险和死亡的时候,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挺身而出,他的大公无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担当”二字的最好解释。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失误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党的干部要善于担当,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业务能力锤炼,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担当职责履行好。勋章杜富国个人先进事迹3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爆炸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精编资料,供您参考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地所在。“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精编资料,供您参考“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本文标题: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材料实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24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