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囚绿记》教案汇聚【推荐4篇】
《囚绿记》教案汇聚【推荐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囚绿记》教案汇聚【推荐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囚绿记》教案【第一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2.搜集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活动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学生活动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教师活动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各自的写作特点。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教师活动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教师活动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教师活动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学生活动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本节总结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囚绿记》教案【第二篇】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囚绿记》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4)填写句子: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2、交流。写作情况。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囚绿记》教案【第四篇】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
本文标题:《囚绿记》教案汇聚【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30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