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武汉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申报表(公共建筑)
项目编号:武汉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申请表(公共建筑)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主管部门申报时间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编制二年月1一、工程基本情况1、建筑类型□公建□住宅/公建(选项打√)□既有□新建(选项打√)2、实施起止年限项目立项时间:年月日项目竣工时间:年月日3、占地面积m2建筑总面积m2示范面积m24、总投资(万元)绿色建筑总增量成本(元/m2)5、是否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是□否(选项打√)6、是否拖欠工资和工程款□是□否(选项打√)7、是否符合国六条的规定□是□否(选项打√)8、开发单位传真通讯地址邮编负责人电话手机联系人电话手机9、设计单位传真通讯地址邮编负责人电话手机设计负责人电话手机10、施工单位传真通讯地址邮编负责人电话手机11、业主单位传真通讯地址邮编负责人电话手机二、工程计划进度与安排(新建项目填写)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内容安排2三、工程概况(工程性质、工程投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结构形式、开发与建设周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等情况)四、项目创新点、推广价值和综合效益分析介绍1、项目创新点2、项目推广价值33、综合效益分析五、申报单位概况(包括人员组成、技术力量、设备条件、固定资产、年产值、负债以及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贡献、承担的工作内容等。)六、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姓名职务职称承担主要工作4七、申报单位意见经自评,达到国家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申请武汉市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盖章负责人:年月日八、专家审查意见组长签字:负责人:年月日九、市节能办意见盖章负责人:年月日5附表1:绿色建筑分项评价表注:达标判定结论有3种:满足要求√,不满足要求×,不参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评价内容拟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自评结论专家评定意见1.节地与室外环境1.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1.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场地内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确实需要改造的,工程结束后需生态复原。1.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1.对用地的选址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防汛能力达到《防洪标准》GB50201的要求;充分考虑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2.用地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如地址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地段。3.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址。4.选址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和评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5.选址周围电磁辐射本底水平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远离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同时远离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的区域1.1.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1.避免幕墙光污染: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的要求。2.避免照明光污染:室外景观照明方案确保无直射光射入空中,限制溢出建筑物范围以外的光线。3.提供日照分析相关文档,证明不影响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1.1.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污染源主要指:易产生烟、气、尘、噪声的饮食店、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在规划设计时应采用有效措施避免超标,同时还应根据项目性质合理布局或利用绿地进行隔离61.1.5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1.施工组织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扬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2.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3.施工工程污水、食堂污水、厕所污水分别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4.严格按照规定时段施工,采取有效降噪措施,建筑施工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要求。5.采用适当的照明方式和技术,避免电焊及夜间作业照明对周边环境造成光污染。6.合理布置现场大型机械设施,避免对周围区域产生有害干扰;施工现场设置围挡,采取措施保障施工场地周边人群、设施的安全。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达标情况:全部达标项,不达标项1.2节地与室外环境一般项1.2.1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满足标准则判定该项达标。1.2.2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以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处实测风速低于5m/s判定该项达标。1.2.3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合理采用了垂直绿化形式1.2.4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植物成活率95%以上或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1.2.5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场地规划依据人车分行原则,合理组织交通系统。主要出入口距临近公交交通站点距离≤500m1.2.6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不低于3.15%节地与室外环境一般项达标情况:项数6项,实达项1.3节地与室外环境优选项1.3.1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优先利用废弃场地1.3.2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对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纳入规划建设项目,对旧建筑结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查和评估1.3.3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透水地面(自然裸露地、公共绿地、绿化地面、镂空铺地)的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节地与室外环境优选达标情况:项数3项,实达项72.节能与能源利用2.1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2.1.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严格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规定性指标进行外墙、屋面、窗墙比、外窗及遮阳等设计与选择。若单个部件(如体形系数、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幕墙遮阳系数、遮阳方式等)无法全部满足现行节能标准要求时,应根据权衡判断法进行围护结构节能设计2.1.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1.对照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中“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活塞/涡旋式采用第5级,水冷离心式采用第3级,螺杆机采用第4级。2.单元式空调机名义制冷量时能效比(EER)值,采用国家标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中“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第4级2.1.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严格限制“高质低用”的能源转换利用方式,高品位的电能不可直接用于转换低品位的热能进行采暖或空调2.1.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照明功率密度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6.1.2~6.1.4条规定2.1.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新建公共建筑安装分项计量装置,对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实现独立分项计量,物业有定期记录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达标情况:全部达标项,不达标项项2.2节地与室外环境一般项2.2.1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建筑朝向为当地适宜方向,建筑总平面设计综合考虑日照、通风与采光2.2.2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2.2.3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所有建筑外窗气密性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82.2.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利用蓄能材料和建筑构造,实现建筑本体蓄能或采用蓄能设备2.2.5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在比较排风热回收的能量投入产出收益基础上,合理利用排风热回收或运行可靠,实测的热回收效率达到设计要求2.2.6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新风取风口和新风管所需的截面积设计合理,设计新风比可调或实际运行中实现了过渡季节全机关报风运行或增大了新风量的比例2.2.7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空调区域,实现空调系统分区控制。2.根据负荷变化实现制冷(热)量调节,空调冷热源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3.水系统采用变流量运行或全空气系统采用变风量控制2.2.8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3.26、5.3.27条的规定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3.26条的规定。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3.27条的规定2.2.9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对于有稳定热需求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应充分利用废热余热。利用热泵或空调的余热以及其他废热供应生活热水2.2.10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对空调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对非电能源也能实现按主要用途分项、定时计量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般项达标情况:项数10项,实达项2.3节能与能源利用优选项2.3.1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或地方批准或备案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2.3.2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负荷预测、系统配置、运行模式、经济和环保效益等方面对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应用的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满足地区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92.3.3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满足以下三条中的任意一条:可再生能源产生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或合理采用地源、水源等新型热泵空调技术2.3.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照明设计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5.4.1条规定的照明功率密度(LPD)的目标值进行设计节能与能源利用优选项情况:项数4项,实达项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3.1节水与资源利用控制项3.1.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1.根据不同水资源状况、气候特征的地区和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2.水系统规划方案包括用水定额的确定、用水量估算及水量平衡、给排水系统设计、节水器具与非传统水源利用等内容3.1.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1.公共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等的规定2.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优先采用节能的供水系统3.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4.根据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排放渠道、渗透途径或收集回用途
本文标题:武汉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申报表(公共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5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