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三章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第三章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第一节中国女性生产劳动地位的发展轨迹•一、原始社会妇女地位由主变辅•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夫从妻居,子从母姓,财产是母系继承制•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促进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男女两性在生产中的作用、地位发生了逆转,妇女地位失落。•本质上说,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女关系仍属平等。二、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由辅入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身心备受摧残,没有独立人格和地位,婚姻不自主,经济上无收入,社会上无地位,政治上无权利。•三、近现代社会妇女平等意识觉醒•鸦片战争后才有女性较大规模的参加工作。•太平天国运动对妇女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四、新中国妇女地位大幅度提升•五、市场经济时代妇女职业地位呈两级分化赚钱,女企业家更在行!.htm第二节女性职业选择的特点•一、女性职业选择的生理特征•1、生育的自然分工使男女两性生理结构存在差异。•2、女性的大脑容积虽然较男性小、但女性大脑的灰质较多,男性大脑中的白质较多。•3、女性与男性相比具有较小的骨头肌肉比。•4、男性的空间视觉能力较女性强女性职业选择的心理特征•传统对女性心理的认知:感性、被动、自恋男性气质:认知主体/自我/独立性/主动性主体性/理性/逻辑/阳刚精神/抽象/突变性/自由/智力文化/文明/掠夺性/生产性/公众性•女性气质:认知客体/他者/依赖性/被动性•客体性/情感/价值/非逻辑/阴柔•肉体/具体/连续性/必然/体力•自然/原始/被掠夺性/生殖/私人性•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性别心理差异性》中公布了她们对人们公认的50项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的研究结果:完全证实的2项,不足以确定的6项,40项缺乏科学根据。•两性的心理特征类似性大于差异性。社会因素扩大两性的心理差异•社会认为竞争性强的职业不符合女性气质;•后天教育影响两性心理特征•对两性的刻板印象误导工作安排10类高收入行业公布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门户.htm女性职业选择时代特征•时代不同,女性的职业选择的表现也不同:•1、职业选择的自主性•2、职业选择的自由度•3、职业选择的倾向上盘点未来五年的十大金饭碗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门户.htm第二节女性职业发展阶段特点•一、女性就业模式在就业模式上,女性因生育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呈现集中与男性不同的就业模式。男性的就业模式大多是自就业一直到退休;女性的就业模式表现出多样性。从女性整体参与率来考察,女性就业存在单峰和双峰两种模式。•西方国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女性就业为双峰型。我国台湾地区女性就业也呈双峰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女性阶段性就业的国家。目前日本约有50%的女性就业,女走向社会的趋势正在发展。在日本,妇女的就业形态一般为“M型就业,即女性就业率随年龄变化呈M型变化。20-24岁的未婚期是就业高峰(就业率70%),25-29岁的结婚生育时期比例急剧下降,30-34岁的育儿时期比例最低(就业率48.2%),35-39岁时开始上升,40-49岁是第二个就业高峰。台湾地区和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图(资料来源:1995北京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台湾地区1999人力资源统计年报)0.00%5.00%10.00%15.00%20.00%25.00%15-19岁25-29岁35-39岁45-49岁55-59岁65岁以上北京台湾•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妇女选择阶段性就业,即妇女在学业结束后开始其职业生涯,在结婚育儿期中断其职业生涯,在孩子长大之后再次开始其职业生涯。•如图4-1台湾地区和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图所示,通过对北京市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女性就业特征进行比较,可发现女性阶段性就业的就业效应。北京市1995年1%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业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为44.65%。台湾地区1999年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中在业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为40.07%。妇女总体的在业比例,北京市要高过台湾。妇女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区别较大: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在30-39岁阶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台湾地区妇女在业人口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北京市的峰值,在20-44岁都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前后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台湾妇女进入职业生涯的年龄较北京市略早,台湾地区15-19岁和20-24岁年龄段在业妇女比例高于北京市。但是台湾地区相当部分的妇女在结婚和生育之后逐渐地退出了其职业生涯,本应该出现的峰值被削平,出现一个非常平坦的顶部,呈梯形状。•我国女性就业年龄别在率呈明显的单峰型状态:15岁开始,年龄别在业率随年龄升高迅速提高,在35-39组达到峰值,高年龄组逐渐下降。从个体就业状况看,女性就业模式:•1.一阶段模式:即倒L型,其特点是女性参加工作之后,持续工作到退休,结婚生育后女性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2、二阶段模式:即U型模式。其特点是女性结婚前就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结婚特别是开始生育后退出职场。新加坡、墨西哥等国。•3、三阶段模式,即M型模式。其特点是女性婚前或生育前普遍就业,达到一个就业高峰,婚后或生育后暂时性的中断工作,待孩子长大后重返劳动力市场。•4、多阶段就业模式:女性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可以多次进出。(北欧国家)•5、隐性就业模式:女性主要从事急暂停经济劳动,结婚后女性只是换个家庭继续工作。二、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特点•(一)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职业女性职业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与女性生育密切相关二、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特点•(一)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职业女性职业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与女性生育密切相关•两个高峰:一是女性就业后6-8年左右,即就业而未生育前,另一个是36岁以后的10余年间。•一个低谷:两个高峰之间,通常是生育和抚养孩子的8年时间。婚姻状况对女性职业发展峰值高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影响远远大于婚姻对男性的影响。•(二)向上运动较男性困难•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00年城镇在业女性中,各类负责人只占6.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只占22.8%。大多数妇女从事的是秘书、服务员、保管员等工作,女技术人员、女工程师、女厂长、女经理简直是凤毛麟角。可见,社会转型期妇女在高层职业岗位比例偏低。(三)走专家型路径的女性比例较高•1、女性的参政意识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女委员比例偏低;•各级党政领导女性比例偏低•女领导干部分布面窄:分管科教文卫、群团、计生工作的干部星光灿烂,返关组织、人事、外交、经贸、司法的女干部寥若星宸•2、女性宁愿选择单一的技术职业通道;原因分析•自古以来,男作主女服从的思想根深蒂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从政通道上,女性的通路明显狭窄,发展困难。•高素质女性与世无争的清高。“小女子”身居要职盘点中国女性高官从政之路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门户.htm•(四)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男性高1、首先,女性承担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要求时间灵活。2、服务部门女性就业比例较高。3、科学技术使得技术工种非技术化。•(五)参政女性走跳跃型路径比例较男性高。中外女性职业发展特点的比较•(一)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表4-1世界各洲15-64岁劳动参与率(%)资料来源: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10月版转自: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男性女性参与率之比(女/男)198019952000198019952000198019952000全世界合计87.586.085.557.460.160.765.669.971.0非洲88.086.385.856.456.857.464.165.866.9亚洲88.987.687.059.961.662.067.470.371.3欧洲84.280.379.660.263.064.071.578.580.4拉丁美洲86.685.785.533.343.345.238.550.552.9北美洲84.182.781.758.268.870.269.283.285.9大洋洲86.985.084.152.664.466.260.575.878.7中国91.590.189.675.580.480.082.589.289.9•(二)中国女性生育期就业率高•据统计,20-44岁生育期内女性就业率:中国内地:88%,美国68.3%,日本59.4%(三)中国女性第三产业就业率低第一产业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泰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50.02.65.12.81.51.35.410.948.522.322.931.234.234.525.424.728.018.427.774.563.162.672.874.062.261.133.1
本文标题:第三章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8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