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由于难度不大,而且非常适合现在的快乐课堂模式所以我准备大展拳脚。因此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课的开始,展示部分奥运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合作交流。“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准备组织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对子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标准》积极强调德育和智育要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无处不在渗透着德育。如:解决奥运数据问题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在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上完这堂课后,我也感觉有一些遗憾,如: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压缩展示统计图环节中得到改进,个别环节的衔接还须进一步加强。看着我写的以上三点,似乎什么都估计到了,结果课上成功了吗?回答是尴尬的。只有部分成功。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达到我的要求。问题如下: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编书时估计是奥运会的那几年编写的。现在2008已经过去2年奥运会已经冷却了,我还不思修改仍然套用奥运会模式,学生激情明参考资料,少熬夜!显不足。至于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更是没有兴趣。当时一个学生一句话道破天机:要是世界杯就好了。哎!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杯就在我面前,我却不珍惜,如此怎么叫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这点到做的较好,所以整堂课还显得成功,学生不仅分工合作,而且通过对比发现了不同的统计图的不同作用。但当前面的那个同学提到世界杯后,部分学生就开始议论世界杯,致使这部分环节用时过长。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由于上面时间过长,我根本就没有想起要进行德育教育。连:中国军团真不错。这样的话都没有说。综上所述:本次课,我虽然研究了教材、教法,但根本没有仔细研究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以此为戒,以后改进。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复习内容: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复习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复习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复习难点:进行简算。复习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复习过程: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7/8—3/87/13+7/131-2/7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参考资料,少熬夜!1化成假分数再减。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1/15+4/15+7/151-2/9-5/95/6-(1/2-1/3)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三、用简便方法计算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7/8+5/12+1/811/12-(1/12+1/6)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3、解方程:X+1/6=3/4X-7/15=2/5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二、编排思想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3、应用规律。三、教学建议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综合应用粉刷墙壁一、教学目标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二、活动步骤参考资料,少熬夜!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2.收集数据。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三、教学建议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xx~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二)探究新知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2、分析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参考资料,少熬夜!(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xx—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结合全国xx—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略三、知识巩固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最高,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参考资料,少熬夜!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最大。(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四、课堂小结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本文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91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