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帮助大学生走出求职与面试的误区和盲区
帮助大学生走出求职与面试的误区和盲区吴仲湛(一)引言求职(applyforajob)和面试(jobinterview)是两个相关又常常相联的概念,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systematicproject)。这个大系统中包括各个子系统(sub-system):求职面试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寻择合适工作的招聘信息,撰写及投发个人简历,实际面试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实习期间的个人表现,等等。作为正要走上职场的潜在劳动力大军(potentialworkforce)中一员的大学生,如果把面试理解为“面对招聘单位代表提问的应答技巧”,或者“见工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那就太过简单表面化了。笔者认为:求职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求职者,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认真思考与准备。高校的系领导、政治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都是每位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时的指导者(director),理所当然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的责任。笔者认为:这种指导,应以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为要义;这种辅导,应以纠正个人认识上的错觉为着眼点;这种培训,应以帮助学生避开面试中的盲区为切入口。以上三点亦即本文论述的重点。(二)帮助大学生走出求职的思想误区每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这不但是政府和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关系到每个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大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于稳定社会环境,推进改革开放显得尤为重要。为使毕业生能找到自己理想满意的工作,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其走出以下五个思想误区:一是“盲目攀比跟风”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择业时不管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能力,而是观看和打听别的同学往那里签或到那里去,他也就往那里挤,一味跟风上,亦步亦趋,也不管对自己有利没利。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同学找的单位好,自己就非要找一个和他一样或比他好的单位,不然心理就不平衡。此心理主要是由于求职者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什么都想做,三心二意,不能集中精力应对一件事情,在职场上横冲乱撞,很不如意。二是“工资报酬唯上”的误区。有的学生找工作,首先关注的是报酬多少,工资待遇如何,而不考虑国家的需要,不讲理想奉献,缺乏创业、干事的决心和闯劲。有的甚至说,只要钱多,干什么都行,这是对自己生命极不负责任表现,也是多数招聘单位首先排除对象。三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误区。不少大学生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一心想找一份令人瞩目的工作。有的要求至少年薪3—5万;有的想起码当个科长或办公室副主任,干事或跑腿的职位一律免谈。这其中有不少确实是名牌大学的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也有许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者。有的独生子女毕业生,被溺爱娇惯了,就业时不愿到艰苦、边远地区去,把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或家乡门口。有的观念陈旧,不愿到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去。有的总想环境好一点,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最好还能把女/男朋友一块带上,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哪个条件达不到,就不愿去。四是“走向两个极端”的误区。有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工作的形势了解不够,对有关政策规定认识不清,找工作时,要么因害怕找不到工作,见一单位就不加考虑,急急忙忙签约,签了以后又很快反悔。要么是不停地挑选,骑驴看马,一次次失去良机,最后把时间耽误了。还有的学生听惯了太多关于就业难的传言,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幻想在学校的温棚里多呆一会。现实真的那么残酷吗?其实未必。只要在大学里勤奋学习,磨练能力,掌握牢固的知识,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五是“作弊侥幸心理”的误区。有的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读书,没学到真本事,毕业时想随便找个单位。有的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友身上。还有的想通过请客送礼,篡改成绩或档案材料,蒙混过关,找个好单位就业。针对以上思想误区,指导师必须对学生作如下引导。第一,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择业观念,要把建功立业、创业干事放在首位,要以国家需要和工作为重,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去磨练,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暴风雨的挑战。不要贪图安逸,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赢来丰收的喜悦。第二,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价,凡事要量力而行,期望值不能过高,也不要过低。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明确目标,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对单位不要太计较,相信一切情况都在变。小职位也能成就大事业,努力把小事做好,就是一种成功。第三,以诚为本,要客观、真实、有重点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强项和特长,切记不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第四,要更新观念,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克服“一次定终身”的陈旧就业观。第五,要有真才实学,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学到了真本事,择业就业时才能游刃有余,掌握主动,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三)帮助大学生纠正个人认识上的错觉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职场上的大学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宣传、家庭强化、个人追求,相当多的毕业生仍然误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于是在面对求职面试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难免产生出认识上的不少错觉。笔者认为,职业指导者必须在向对象做工作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其错觉,帮助树立准确的求职观念。1)错把理想当目标理想是什么?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职业理想常表现为某个具体的职位。但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把职业理想当作美妙理想,甚至将美妙理想转化为当前目标,不想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当然也就无从实现,宏大的职业理想变成一个职业空想。目标是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比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从事的人力专干,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2)错把手段当目的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就要看看有哪些手段能帮助我们实现职业目标。正如款待光临的朋友去饭店吃饭,目的是为了交流友情,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假如煞费苦心地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在手段上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是得不偿失的。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是求职者的通病。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忘了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为做事而做事,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3)错把途径当结果实现职业目标有很多途径,或者说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选择一条捷径向职业理想奋进,却是智慧。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所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要综合分析个人情况,列举出不同的道路,再结合职业环境以及可用资源等因素,选择出最优、最佳、最合适的职业通路,目的是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比如,有位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一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或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可是该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迈进的意识和冲劲了,最后销售主管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他的销售总监梦也就落空了。4)错把行业当岗位有位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而不是要工作的岗位。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求职者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到具体的岗位上,只要掌握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工作要求,就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5)错把择业当专业不少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过于拘泥所学的专业,当然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问题是,可能你从一开始选择专业时就不一定是按照自己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三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你本人。如果这第一个选择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与之相联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将是错上加错。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以及由职业理想转化而来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有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通俗点说:“不要吊死在这棵树上”。6)错把专业当能力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但并不是说,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理论知识,最多是个储藏库的作用,但可以拿出多少,运用多少就看能力了。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是你要从事的,那么,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得多么好,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与岗位要求的差距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在求职简历写上专业所学的课程时要慎重思考。7)错把知识当技能应聘目标岗位时,不要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其实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有些大学生把通过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当成了操作的技能,这是混淆了知识和技能两者间的区别。一个忠告是,在简历中你把级别的理论认证用实际的数字或事例来说明,如:可以把外语水平描述为翻译了一些外文文章,或是曾参加与外国客商谈判等,把计算机水平换为每分钟打字80个,能操作并制作办公文档等,这样更具说服力。8)错把经历当能力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确实有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但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做自己的能力去写。这些实践经历的确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因为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经历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经历是过去所做事情的综合,只能说明你曾做过什么事,搞过什么活动,是一种过程性分散性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上的总结。能力则是在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是把事情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成果的一种结果性总结。由经历到能力需要一个转变,也就是说经历仅仅提供了一个增长能力的平台。(四)帮助大学生避开面试中的盲区面试是用人单位通过当面交谈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挑选的一种方式,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必经阶段,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因为能否成功求职全靠这“临门一脚”。毕业生想要在求职面试中应付自如,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努力提高求职面试技巧,避开盲区,才能走向成功。1)明确求职目标,切忌盲目自卑有些毕业生在求职面试多次碰壁后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缺乏自我定位。甚至有的毕业生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求职面试时跟招聘者说,我什么都能干,没有工资都行,只要给我一个机会。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屡遭挫折的求职者来说,掌握就业信息十分重要。求职面试前要集中时间,先在相关网站查询一下有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根据自身状况,明确求职目标与努力方向。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并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锲而不舍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2)备好求职材料,切忌面面俱到应聘一个单位,事先要反复阅读该单位的网页,留意他们的用词或用语。毕业生首先必备的是一份简历,一份求职信。一分“推销”自己的简历一、两页纸就够了。简历要避免错字、别字和拼写错误;要突出自己的能力、专长或师从的著名教授。切忌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使用人单位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了解应聘者最主要的内容。简历不要花里胡哨,寄简历的同时,应附上一封简要的求职信,概述一下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再简述自己的经历和能力。3)衣着举止得体,切忌不拘小节很多毕业生不知道招聘者对应聘者衣着和举止言行的观察尤其细致。谁都知道不能穿一件花衬衣和五颜六色的袜子去面试,尽管西服、领带显得有点严肃,但还是最好的着装。对小节要予以更大的关注。如说话不能粗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又如一双鞋子,它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如果皮鞋鞋面磨损,灰尘满面,会被看作是不注意整洁和不拘小节的人;皮鞋过于新潮,会被当作喜欢引人注目,对求职于需要庄重的政府机关、银行之类的工作岗位很不利。4)发挥应变能力,巧避面试“陷阱”面试过程往往是应聘者与招聘者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一些招聘者在招
本文标题:帮助大学生走出求职与面试的误区和盲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