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教学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生不一样大。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新知介绍一、长度的单位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参考资料,少熬夜!下面我们来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10-1m;25px==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100=13000px生=×2500px=13000px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二、长度的测量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师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B:使用中: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其中69mm是准确值,是估读值。参考资料,少熬夜!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生答:。测量误差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故选A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9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故选A三、时间的测量参考资料,少熬夜!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师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生思考并作答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参考资料,少熬夜!①要有力的作用;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误差处理: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2。弹力大小的计算。3。实验设计与操作。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参考资料,少熬夜!的视频。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新课教学][实验演示]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生1:没有。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三、学生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参考资料,少熬夜!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四、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七、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活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8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