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些许思考与探究
关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些许思考与探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还可以把作业量、层次化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分阶段进行训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业成为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的纽带。因而,作业设计应该全面协调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讲究艺术性,科学、合理、有效实施,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催化剂。然而,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不想写作业,或者希望老师少布置作业,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是良莠不齐。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与当前作业的单一性、繁杂性、枯燥无味等有关。要想改变现状,与新课改积极接轨,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等要求,认为想方设法提高写作业的“兴趣”是不二法宝。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式多样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行“激趣、导趣、延趣”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作业也该成为该链条中的一根导线,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相应的作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语文作业形式不呆板,内容不枯燥,要在作业设计上积极创新,打造五彩斑斓、多元化的作业。比如,你可以让学生查一查。在预习阶段,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当我们即将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与“鲁迅”相关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创造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等。此举可令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解决,不仅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本领。有时,不妨让学生画一画,灰色的课堂也可以五彩缤纷,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绝妙意境。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很多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上交一份绘画作业。效果自是不错,很多学生都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比较精准地画出文中展现的美景。这样的做法,无疑另辟蹊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比起费尽心机告诉学生这句话有多美,亲身体验的感受会更加刻骨铭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扩写、续写等。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对于演课本剧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多次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尽展表演天赋。例如,在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文言文时,一开始,许多学生都觉得“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很难理解。于是我采用了“演”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不同的人说这句话的潜台词,终是恍然大悟。这类实践性的作业,给了学生更多切身体会,其中感受是深入骨髓,永不磨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四方美景各不同。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需求,让他们兴味盎然地完成新颖多样的作业,除了习得知识外,还能获得大量愉快而又难忘的学习体验,兴趣自然产生。二、远近高低各不同——层次具体化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都有获得成就感的心理需求。面对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个体,教师可以采取作业分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完成作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调查表明,分层布置作业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自学能力比较强,会自主探究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布置给他们的作业应重在为拓展性问题,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其综合能力。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或,需要加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理解能力。C层是基础较差、不够自觉、学习效率低的学生。于他们而言,作业应以掌握基础性知识为主。当然,分层布置作业,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践行因材施教。它也不是一句空话,纸上谈兵,最终可能变为一纸空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讲究技巧,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有的放矢。第一、注意作业量的分层。基于以上层次的分析,可以这样来进行作业的设计。如课文《出师表》的背诵,A层次的学生要全文背诵,一气呵成;B层学生按照要求背诵3、4、5段,C层学生则要求熟读便好。总之,作业量的分层要视生情而定,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第二,做好作业难度的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教师应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让每一类学生都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在自己的舞台自由翱翔。同样1篇课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解析写作思路,学习运用典型事例来凸显人物品质的独特构思,能运用到写作中。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对一些较难的问题进行解析,例如“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等。C层次的学生,应该重在课文的朗读和基本内容的理解。这里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习的动力从学生身上源源不断地产生。当然,教师还应相机行事,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达到逐层提高的目的。第三、明确作业评价的分层。基于作业量和难度不同,评价标准上也应有所不同,不可“一刀切”,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写作记叙文——《不期而遇的温暖》,可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A层学生的要求:写结构完整,取材新颖典型,注重细节描写,内容充实,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向一类作文进军;对B层学生的标准:写完整具体,要求中心较明确,能紧紧围绕“温暖”一词来写,内容充实;对C层学生的评价标准:写完整,不偏题,写满五百字。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及时提点,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不知不觉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其关键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山山有路,攀登为高。想让分层作业成为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不竭的动力,实践是真理,只有不断奋进,才能勇攀高峰。三、万紫千红总是春——训练阶段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还可以把作业量、层次化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分阶段进行训练。这个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提前预设,提高自学能力,也可以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课后温故知新。课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能读意识的培养、说会能力的提升。课文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安排学生将“读读写写”部分的拼音、字义写出来,重要词语还可以造句。对于课文一定要求读三遍以上,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必须用颜色鲜明的笔圈画出来。当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就要试着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必须培养一种浏览课文后就能大概知道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倾向的能力,即有一种能读意识。在表达能力的训练方面,可以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讲一个小故事、读1篇简短的文章、播报一则新闻,即席描述一个同学的外貌等。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积累了知识,学习的节奏感就产生了,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奠基作用。课中,很多老师觉得没有什么作业可以布置,其实不然。课堂上的问答其实也是作业,学生的头脑中有思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作业,敢于开口是培养表达能力的作业。而书面的作业也是有的。近来我在尝试课堂杂记本的使用。所谓杂记本,是课堂用来整理个人思维所形成答案的书面作业的展现之地。在课堂上,杂记本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有许多眼高手低的学生,认为差不多了,嘴上哼哼几句,似乎都会,要他动起笔来,却什么都不会了。给学生一个杂记本,他们的动手的意识就强了,一旦遇到难题,可以在本子上写下来,语言组织能力就会慢慢变强。课堂还应有恰当的随堂练习,以便更好地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课堂上让学生答题,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增强学生答对题后的自豪感,让他们表现的欲望得以实现。课后作业是作业的主导,其操作方式可以参照前面所讲作业量和难度分配这两大方面的实施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要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开动脑筋,作业一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评讲。总而言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时段训练应恰当适宜。让兴趣之花开满作业的每一个角落,让作业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翅膀吧!
本文标题:关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些许思考与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16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