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最新5篇】
写作好帮手1/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最新5篇】【导读】这篇文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最新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能运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中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疏通文意和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树立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写作好帮手2/19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入(二)、朗读课文1、听录音范读2、标注字音,划分节奏:3、全班齐读。(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尝试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进行讨论质询。2、教师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学生积累字词。(四)、初步感知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1.出身贫贱(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3、被提拔任用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上天降大任给舜等人让他们经受种种磨难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写作好帮手3/19明确: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逆境出人才。(五)小结文章思路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的故事2、归纳概括结论:逆境出人才3、个人因逆境而奋起,国家因安乐而灭亡4、总结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巩固练习(七)、作业1、复习课文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八)、板书设计文章思路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的故事2、归纳概括结论:逆境出人才3、个人因逆境而奋起,国家因安乐而灭亡4、总结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二篇】一、学习目标写作好帮手4/191、正确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3、理解作者的观点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三、导入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一、导入课题:(2分钟)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2、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3、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4、检查上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作好帮手5/19一、写出划横线字的拼音畎()亩傅说()拂()乱法家拂()士胶鬲()曾()益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曾益()衡于虑()拂士()举于士()发于畎亩之中()行拂乱其所为()三、翻译重点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一读课文:朗读课文6、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1).发音要正确、清楚。(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4).语气、语调要恰当,有感情。四、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合作学习1、文章的论点2、课文的论证方法3、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什么道理4、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写作好帮手6/195、文章最后总结出什么论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五、展示交流结果,教师点拨六、课外拓展延伸谈感悟,积累相关的名言,事例。七、考点训练(三读课文:积累运用)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quăn)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yù)D.、入则无法家拂士(fú)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A.管夷吾举于士()B.必先苦其心志()C.曾益其所不能()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孙叔敖举于海:B.人恒过然后能改:八、小结,教师寄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写作好帮手7/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正确翻译课文作文吧,积累文言词汇。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准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思考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二、读:朗诵课文,初步感知1、给生字注音。畎亩、傅说、曾益、拂士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抽查一名学生朗读。写作好帮手8/194、教师示范朗读。5、全体学生齐读。三、译:学习检测,理解大意1、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2、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拂乱(使。.。.。.颠倒错乱)(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犯过失)(3)动词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3、古今异义词: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4、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写作好帮手9/1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显露、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5、翻译课文。三、析:走进文本,理解文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课文第一段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了什么道理?——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述了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教师引导:忧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激励人不断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而且“生”与“死”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要善于调适自己的状态,就能很好的改变现状,发展自己。(板写作好帮手10/19书主要内容)4、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然后从正面阐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类推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补:调动积累,补充论据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为课文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名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终被周武王讨伐致商国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目标:写作好帮手11/19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2、能力目标: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3、情感目标:体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1、诵读评析2、小组竞赛3、讨论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生物上有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这只青蛙会果断地跳出来,成功逃生;但把这只青蛙放在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叫?(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常的棒,其实这个道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论述过,他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二、目标展示:首先齐读教学目标,了解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学习课文:1、孟子其人写作好帮手12/19孟子:名柯,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著作有《孟子》。2、《孟子》其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7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课文,要求:(1)、快速背诵课文(2)、识记课下注释字音字形: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行拂fú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重点词语: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弼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办法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恒过:经常犯错误写作好帮手13/19作:奋起,有所作为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4、自主复习(1)、先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有疑难的作记号)。(2)、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组内讨论解疑。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文从字顺(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写作好帮手14/19(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5、再读课文,要求:识记内容理解(4分钟)(1)论点(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论证思路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观点?明确:人才和国家③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④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首先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得出结论:凡担当大任的人都要经受磨炼;接着指出一般人也要经受磨炼,然后又从反面论述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得出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文章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三个方面的磨炼,分别是:写作好帮手15/19A,思想方面:苦其心志B,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C,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⑥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⑦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二)明确:(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⑧阅读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2009北京)明确: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6,对比阅读中考对比阅读考察角度:(1)表达方式(2)写作手法(3)思想感情或观点(4)人物形象(5)谈感受或启示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写作好帮手16/19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
本文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31295 .html